就业压力调查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学生(student)一般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而在研究机构或工作单位(如医院)学习的人也自称学生,以前与学生的性质相似的还有徒弟、弟子等等。根据大多数地区的学习机关小学、中学、大学而分为: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专科生/高职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有内外因同时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价值被逐步发掘和体现,最终被别人被社会判定为“才”。也就是说,人才资格的评判必须通过工作岗位这个载体来实现,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即为人才。人才标准1、具备良好的人品2、在博学广识的基础上,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些领域有所专长 3、效率高,讲方法,洞察力强,吃苦耐劳,有创造性思维[26] ,前者实际指的是“压力源”,是客观存在的;后者 则是指个体在发觉身心受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情绪状态,也就是“压力感”,是主观感受到的。目前学术界使用最多的是 Lazarus(1984) [27] 提出的认知的交互作用 的观点,即压力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被个体评价为超越自身负 荷能力并对其产生威胁,是个体经过认知评价后对刺激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28] 。这 一定义承认了压力产生中的主观和客观的交互作用,是对二者的统一。 就业压力是大学毕业生面临择业问题时所感受到的压力。针对当代中国的国情, 大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肩负着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期望,因而面临着日益 增加的压力,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Lazarus(1984)关于压力定义的交互作用 理论中,提到过压力是由内在的或外部的刺激引起的、对个体身心产生一定影响的心 理感受。这个定义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意义:首先,作为一种心理感受,它是个体内 部的一种心理状态;其次,它的诱因既包括个体外部环境的刺激,也涵盖了个体自身 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刺激;最后,这些刺激被个体所感受到,并且被个体的认知评 估为超越自身而产生威胁,进一步对个体产生了一定心理影响。因此,若从环境刺激 与个人反应交互作用的理论出发,就业压力是指处在就业情境中,经受外界环境刺激 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的个体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紧张的现象 期国内关于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研究中,朱晓 娣(2008)对硕士毕业生就业压力、情绪调节策略、自我效能感和焦虑之间的关系进行 了调查 [50] ,发现就业压力与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压力焦虑呈显著 负相关,情绪调节策略的 2 个方面——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和焦虑的关系不一致 研究的结果表明,不同专业的被试在就业压力和焦虑状况总分上的差异显著,文 史类被试的压力和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理工类,而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 关于就业压力的差异突出体现在“就业竞争环境”、“就业心理预期”和“专业供求矛 盾”三个维度上,造成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主要来自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总体上, 相较于理工类来说,文史类更加突出表现为供大于求的现象,这就造成了 2 类专业的 毕业生在竞争环境上的差异。理工类(如物理、计算机、机械、车辆等)专业的需求 量大,对应的岗位职责分工明确、要求专业具体,均有利于毕业生对于自身的就业定 位;而文史类(如管理、行政、哲学、文学等)专业的需求量有限,岗位职责多为综 合管理方向、要求专业不固定,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迷惘和困惑,甚至造成“眼高手低” 的尴尬局面。此外,心理弹性的无差异性表明,心理弹性作为个体自身的品质或能力, 不因专业的差别受到影响。 一方面,就业压力的增大可以直接影响焦虑水平的升高,这是当前形势下得到普 遍认同的问题。金融危机的影响尽管已经随时间而降低,但仅从 660 万毕业生的数量 来看,今年的就业形势仍不乐观,与其说是就业压力产生了焦虑,不如说是在焦虑状 态中等待就业。毕业生的个人期望、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等因素往往给他们带来经济 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从而导致了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焦虑,在广泛性的焦虑情绪 中寻找工作不果而又加深了焦虑的程度。 另一方面,结合 Coyne(1991)提出的压力作用过程,将心理弹性作为中介变量以 考虑其在就业压力(压力源)和焦虑(压力结果)的作用。根据以往研究者对于心理弹性的概念研究,心理弹性作为个体的能力或品质,是产生个体差异的原因。诱发就 业焦虑的因素有很多,如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用人单位的歧视、专业供需不平衡、 担忧缺少帮助自身就业的亲友、个人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的落差等。在如此严峻的形 势下,基于对自身有效应对能力的确认、社会资源的掌握以及来自亲友的支持,心理 弹性水平高的个体所体验到的“压力感”较小,由外界压

文档评论(0)

raobixiegfdd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