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情况
及其教育背景考察
樊洪业
科学史,既是“生产”科学知识的历史,也是“生产”科学人才的历史。研究20世纪中国的科学史,必然要涉及现代科学家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科学社会学家在研究科学界的分层结构时,把国家科学院院士列为精英层,[1]本文试图从教育史的角度对中国科学精英群体的形成与发展做一探讨。
一 中国科学精英年龄分布曲线
根据20世纪中国科学走过的实际历程,将具有以下系列资格者列为中国科学精英:
1.1935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
2.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会评议员;
3.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4.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2]
5.1957、1980、1991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6.1993年增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其中1—4项中有许多人是重复当选的,4—6项则为顺次相继增选。
以上共计列入调查对象771名。
以各人的出生年为横坐标,以各年出生的人数为纵坐标,绘出20世纪中国科学精英的年龄分布曲线(见图1)。将各系列精英的人数、平均年龄和生年幅度列于表1。
表1 各系列精英平均年龄变化趋势
系 列 人 数 平均年龄 生年幅度 1935年中央研究院第一届评议员 30 42 1883—1902 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员 32 46 1879—1902 1948年中央研究院院士 53 50 1883—1911 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72(147)* 52 1883—1919 1957年增选学部委员 18(16)* 51 1891—1919 1980年增选学部委员 283 63 1901—1939 1991年增选学部委员 210 62 1915—1948 1993年增选学部委员 59 63 1914—1946
*见文末参考文献与注释[2]。
自1993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增选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此后将每隔两年增选一次。每次增选人数也将趋于稳定。由表1中1991年和1993年增选的平均年龄与生年幅度推测,1995年以后的增选结果,将不会对图1中A、B段产生影响,对C段也影响不大,而C段以后还会有较大变化。因此,本文只讨论A、B、C三段。
某一年出生的科学家入列于科学精英的人数,会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如果入列人数能连续多年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并与其前后的年龄段呈现出的阶段性差异,就很值得分析一下这种差异的历史内涵。为对各年龄段群体做宏观考虑,拟取各段中点的那一年作为该段的标志年份,把A年龄段表述为“1890年前后”,B年龄段表述为“1903年前后”,C年龄段表述为“1915年前后”。
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尤其是进入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先进国家中对科学家的大量培养,主要依赖于大学系级组织和研究院的迅速发展与完善。[3]而科学精英的成功,一般都是早年就具有很高的起点,形成持续的累积优势。[4]这样,就有必要从科学教育着眼,来分析图1曲线上的各年龄段。因为人们一般都是20岁左右处于大学阶段,A年龄段人员接受专业教育的对应时期应在1910年前后。由此可以把1910年看作A段人员的大学教育标志年,同理,B和C段的大学教育标志年分别为1923年和1935年(见表2)。
表2 各年龄段的大学教育标志年
代号 出生年龄段 时间跨度(年) 中点 大学教育标志年 A 1883—1896 14 1890 1910 B 1897—1909 13 1903 1923 C 1910—1920 11 1915 1935
A年龄段(1883—1896)
1.教育史考察
中国进入20世纪之前,科举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主体。尽管洋务运动中设立了若干新型学校,也曾派少量人员出国留学,但从总体上说,科举制度并未变动。
1902年,清政府决定移植日本的教育制度,在新旧制度骤然转轨之时,师资远不能适应教育本身以及“新政”建设的需要,只有把眼光向外。一方面是“请进来”,大批延聘外籍教习,教会学校也趁势兴起。另一方面,因为新学堂的数量和质量满足不了大批求学者的需要,就必须“走出去”[5],于是就出现了本世纪初年的留学大潮。
清末的留学,可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06年之前,以赴日本留学为主,留学规模大,水平低,速成者居多,基本上是出国接受中等教育。1906年清政府学部通电各省停派赴日速成学生,又规定非具中学以上程度的学生,不得派赴出洋留学。[6]这个规定本身也意味着,中国的中等教育此时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因此把以后派赴出国留学生的目标定位在接受大学教育上。当时中国已建的三所大学堂,只有北洋大学堂有过少数的毕业生。[7]
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还部分庚款议案,此款自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