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福州六中建筑职专校史简介.docVIP

 岁月如歌--福州六中建筑职专校史简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岁 月 如 歌 ----记福州第六中学、福州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建校60年 福州第六中学、福州建筑职业中专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47年的林森县第二中学。60年来学校风雨兼程、艰苦创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辛,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享誉八闽、闻名全国的办学发展道路。60年的办学经验,厚重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积淀,铸就了“厚德、博学、健体、强能”的校训和“团结、活泼、勤奋、进取”的校风。这些都为学校将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回望历史,岁月如歌。 一、初创 披荆斩棘(1947年-1954年) 学校源于郭宅乡小学的办学基础。1946年乡人为造就人才,请地方知名人士林森县教育科长郭秉衷先生首倡,筹办初级中学。限于财力,郭求援于爱国华侨郑格如女士、郭仁开先生,以及热心办教育的郭宅乡人郭孟嘉、郭兆钿等,大家共同集资,其中郑格如女士捐助尤为巨大。1947年经林森县政府批准,成立林森县第二中学(初级),郭秉衷兼首任校长,校址设在郭宅乡圣王宫。当年招收初一新生两个班,计80多人,聘请教职工7至8人。 1949年8月福州解放,福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6月9日正式接管学校,从此6月9日成为学校的校庆日。随后学校全面改组,校名也改为福州市立二中。随学生数逐年增加,校舍已不能满足需要,1952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市郊盖山区后坂乡的屿头山选址重建。卢文波、杨利春两同志担任基建委员会正副主任,和校领导一起带领有关人员披荆斩棘,于一片荒芜中兴建起民主楼、幸福楼、大礼堂和食堂。同年9月,学校定名为福州第六中学,魏德立担任校长。1954年新校舍基本建成,从此屿头山就与福州六中师生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年书声琅琅,墨香不断。 二、发展 异军突起(1954年-1966年) 1954年秋,学校升格为完全中学,增加了高中部,当年招收高一新生100人。1957年,首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取得较好成绩,有40人被各类大学录取,打响了高考的第一炮。学校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全校师生也倍受鼓舞。 1958年“大跃进”,全国开展起大炼钢铁运动。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一度受到影响。但结束后,党支部书记陈道水、代校长苏野等校党政领导和全体教师争分夺秒,狠抓教学,采取领导兼课、学生作业全批全改、教师分类指导学生等措施,取得明显成效。那时办公楼夜晚灯光通明,教师备课、批阅作业常常到深夜。民主楼西墙上书写的“勤奋读书”四个红色大字,激励着学生;“超福高、赶三中”的口号,格外振奋人心;学生也普遍勤学好问,刻苦钻研。文革前六中历届高考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1959年,该届毕业生81人全部参加高考,被各类大学录取74人,升学率达91.4%,其中数学单科平均成绩翻一番,最高者达到100分(百分制)。事迹登上了当时的《人民日报》和香港《文汇报》。引起海内外的很大反响。数学教师林濂生受到连升三级工资的嘉奖。 此时,学校在体育方面也有不菲的成绩。尤其在篮球、游泳等方面,1959年组建的校学生男子篮球队,荣获福州市中学冠军,被选拔晋京参赛。 由于文革前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历届毕业生中不乏考进国内名牌大学者。没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的学生,也都能愉快地顺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到农村、工厂、部队去,在工作的岗位上提高自己和奉献力量,许多校友并因此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三、文革 风雨兼程 (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的“文化大革命”如同狂风暴雨袭击了学校,仅几天时间,学校就陷入了瘫痪。市委派来了工作队,领导学校的“文化大革命”,但不久又因犯了执行“反动路线”的错误而撤走,教师、学生分成几大派,大字报、大辩论不断。由于受“左”倾路线的影响,对这场自上而下发动起来的“革命”,开始师生都还比较“积极”,后来逐渐消沉厌倦,多数人离校回家。校园萧条破败,不少教学设备被损毁。1968年10月,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军宣队”)进校,成立了由师生干部三结合的“福州六中革命委员会”,郑铿云同志任副主任。学校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1968年12月底中央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指示下达后,在校的初中和高中三届学生(后称“老三届”)绝大多数都上山下乡或回乡务农。1969年初,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校。当年秋天,新一届学生入学,此后学校开展“教育革命”,学制被缩短,大量系统的、基础的知识从课本上消失,学生劳动过多,各种活动不断。广大教师处于被不信任和受改造的地位,积极性难以发挥,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所幸在此期间,由于广大教师对错误路线的抵制和不满,大部分学生仍能努力学习,学校也因此挽回了一部分损失,培养了一批学生。 四、普教 蓬勃发展 (1977年----

文档评论(0)

fangdujijiwe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