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疑探模式)探究.ppt

第五课第一框: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疑探模式)探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8分)看漫画,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罗琪 的《取之不尽》改编。 (1)这幅漫画反映了 什么文化现象?(3分) (2)结合漫画,分析 应该如何正确对待中 国传统文化?(5分)  取之不尽   知识回顾: 1.如何正确继承传统文化? 2.怎样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1)漫画反映了社会上有些人热衷于对中国古典名著进行影视翻拍的现象。  (2)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影视翻拍中国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全盘照搬”或“断章取义”。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 文化创新— 本框题包含的主要学习内容? (根据考纲要求,结合教材,构建本节课知识网络) 设疑自探 学习目标: 1、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理解并识记文化创新的作用。 3、了解文化创造的主体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文化发展的实质?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化创新的作用 3、概括文化创新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文化创新的主体 4、文化创造的主体?如何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要求(3分钟) 1、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本,独立解决上述问题. 2、用彩色笔在课本上把答案标出. 3、如果发现新的问题,请标出以备继续探究. 设疑自探 讨论要求 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对自探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进行整理,达成共识。 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解疑合探 讨论要求 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对自探中的知识要点和难点进行整理,达成共识。 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解疑合探 展示要求: 简明扼要,字体工整 条例清晰,观点明确 展示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展示同学进行帮扶指导,思考、归纳、展示。 设疑 展示小组 设疑一 G1 设疑二 G3 设疑三 G5 设疑四 G7 解疑合探 评价要求: 声音洪亮,吐字清晰 先打分数,再述原因 根据要求,补充讲解 注意“教态”,大方自然 评价小组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评价同学进行帮扶指导,归纳逻辑清晰表达简洁准确,。 设疑 评价小组 设疑一 G2 设疑二 G6 设疑三 G4 设疑四 G8 解疑合探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如果有: 新的观点? 新的问题? 更简要的表达? 更深入的思考? 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质疑再探 1、读苏轼的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遍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启示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B.书本是知识的源泉 C.文化的创新需要想象 D.要不断积累文化知识 A 2、以1975年前后那段贫穷而饱含理想的时光为主线的电影《山楂树之恋》热播,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电影。这说明 A.关注社会热点,才能实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B.发展大众传媒,才能推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C.坚持文化创新,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D.立足社会实践,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文化作品 D 3、“感情真,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深厚的酒文化影响下,坐在酒桌旁如果不喝酒,好似失礼。不过交警开始“查酒驾”后,各种饮料、豆浆及汤品成了酒桌上白酒的替代品,演绎出了“只要感悟有,喝啥都是酒!”的新酒桌文化。 这说明( )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③ B 4、进入19世纪以来,人类陆续发明了电报、电话等长距离的信息交换成为可能。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越来越迫切需要找到一种高速、便捷又廉价、信息损失小的长距离信息传递介质。1966年,高锟发表了一篇题为《光

文档评论(0)

ccx55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