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第18课心术探索.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8课 心 术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 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①,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②?21 注 ①红叶:唐代有红叶题诗配佳偶的故事。传说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随水漂出宫外,被一书生拾得,后来终于巧结良缘。②白衣送酒:东晋人陶渊明重阳节在宅边菊丛摘菊,好友王弘派僮仆(白衣人)前来送酒。陶渊明当即酌饮,醉而归。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穿白衣。 赏析 这首小令描写重九景色,抒发作者的淡淡哀愁。首句用题叶御沟的典故,但只用红叶和黄花相对写秋色。中三句写暮秋时节,天高云淡,视野宽阔,几只迟归的大雁,在长空疾飞,显得稀稀落落。秋月西沉,天光转暗,山影也显得狭长而呈清瘦状。这是用稀疏雁影和山容消瘦渲染寂寥清冷的气氛。结尾写衰柳寒蝉的景色,进一步写秋色的萧瑟。结句写作者渴望有朋友送酒来与他一同消忧解愁,透露出作者所以愁郁,就是由于世态炎凉,没有知心好友。全曲所写的景是清冷的景,情是淡淡的愁情。情景交融,自然天成。 一、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苏洵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www-2-1-cnjy-com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苏洵著有《嘉祐集》十五卷。2-1-c-n-j-y 二、背景资料 北宋建立之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干政,于是解除地方节度使的权力,严令将帅不得专兵,致使军队战斗力衰弱,加之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腐败,便造成外交上的极端软弱,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为求苟安,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其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忧国忧时,为当时的军事将领提出文中的建议。 [文白对照] 1.古今异义 (1)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古义:突然出现。 今义:兴起。 (2)能以兵尝敌。 古义:试探(虚实)。 今义:辨别滋味。 2.一词多义 (1)怒 (2)为 (3)而 (4)固 3.词类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后可以动于险:危险处。 ②知节则不穷:穷尽。 ③此用长短之术也:长处和短处。 (2)名词作状语 尺箠当猛虎:用鞭子。 (3)名词作动词 ①冠胄衣甲:戴着;穿着。 ②邓艾缒兵于穴中:垂下绳索。 (4)形容词作动词 善用兵者:擅长。 4.文言句式 (1)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判断句。 (2)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判断句。 (3)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状语后置句。 (4)士以义怒,可与百战:省略句。 5.翻译下列句子 (1)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 译文:用人不用尽他所要作为的,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 (2)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译文:所以忍耐可以支持百种勇敢,安静可以制服百种行动。 (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 译文:戴着头盔,穿着铁甲,枕着兵器睡觉,就是童子也会拉开弓射杀了他。 1.用文中原话归纳各自然段的中心,试着用自己的话连缀成文章的论证流程,具体说说各自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  答案 每自然段的中心句都是文段的第一句。各自然段之间的关系: (1)先后不紊,由治心而养士,由养士而审势,由审势而出奇,由出奇而守备,段落鲜明,井井有条,文之善变化也。 (2)先解决思想意识的问题,再注重具体的战术和安排;先提出将帅所需的素养与条件,再论述士兵的表现与结果。21·cn·jy·com 2.文中所论述的善用兵之道是什么?是如何加以论证的? 答:  答案 第一问:善用兵——无所顾,有所恃。第二问:正面设喻,有恃则勇,无恃则怯;反面设喻,“有所恃”而麻痹涣散,其“所恃”将不可恃。 一、结构图解 论 二、中心主旨 这是一篇军事论文。作者从将帅的自我修养,即培养智谋胆略说起,谈到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只有善于备战养兵才能保证百战百胜,只有知己知彼,善于把握战机,因势利导,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分别从几个方面阐述了战争的战略思想,具有一定的见解。但所谓“士欲愚”的权术思想,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性和

文档评论(0)

高考学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