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荀子的法律思想.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荀子的法律思想荀子其人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持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并二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现存的《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解、政治、道德等许多方面的内容。荀子语录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水则载舟,水则覆舟。6、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7、公生明,偏生暗。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10、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12、学无止境。?13、良医之门多病人。14、长幼有序。15、不知戒,后必有16、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一、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性恶论要旨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在他看来,“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人都有“恶性”,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荀子指出:“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即只有通过礼、法的教化与矫正,才能将人的恶性改造成善性。性善与性恶孟子主张性善,人人皆可尧舜,荀子主张性恶,同样也可以“涂之人可以为禹”。荀子对此解释道:“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1)既然人性本恶,因而犯罪就有其内在的人性依据。由此,荀子在犯罪原因论上不同于孔孟:肯定人的恶的情欲是导致犯罪的原始的内在心理驱动力。(2)预防和控制犯罪必须要正本清源,改造人性,“化性起伪”。但改造人性并非是去除情欲,而是要节制情欲。(3)荀子认为矫治人性的最有力的手段是“礼义”。这样子便确立了礼在治国中的地位,形成其以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二、礼法论(一)礼法起源论在天人关系上,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基于“明分使群”与“化性起伪”及制止争夺的需要,产生了礼义、国家和法律。天人有分“天能生物,不能辩物;地能载物,不能治人。” 天道属于必然,而人道却是“人为”。人们应当自己为其所从事的活动负责。如果他积极努力,天不能阻挠之;而如果消极怠慢,天也不能保佑之。“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使物资不会被人们的欲望所耗尽,欲望和物资这两者互相扶持而有所增长,这就是社会行为规范的起源。)礼法统一观(隆礼重法) 荀子坚持的礼法,既不同于孔孟的“礼”,也不同于法家的“法”。在荀子之前相互对立的“礼”与“法”之所以能在荀子这里统一,主要是他对“礼”进行了新的解释,做了改造。“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即尊崇礼、法制完备,国家就能井然有序。“治之经,礼与刑”,即礼和法都是治国必不可少的工具。隆“礼”礼的作用是“养”,即“养人之欲”。以使人有所节制,以免“物”和“欲”不能“相持而长”。是“别”。“ 贵贵、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仪之序也。”。是人立命修身的标准和行为准则,人们必修按照礼的规定安分守己以维持社会秩序。“礼者,所以正身也”。重法“隆礼重法,则国有常”“治之经,礼与刑”“法者,治之端也”“道之于法也者,国家之本作也”只有“起法正以治之”,才能建立“君上之势”,进而使“人服而势从”,反之,则“人不服而势去”,所以治国必须“重法”。“先教后诛”荀子主张“先教后诛”。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贤人治国论(有治人,无治法)荀子的“人治”与“法治”之争,是对在国家治理中何者更为重要的争论。荀子在这一问题上,坚持的仍然是儒家的“人治论”。其在《君道》中开宗明义:“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 。”A.荀子主张君主集权。“人君者,所以管分之枢要也。”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相争而能长久者也。”。B.君主必须是“贤者”。“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之辨者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C.但不主张君主独揽一切。荀子和孟子法律思想的异同1、孟子与荀子法律思想上的异孟

文档评论(0)

liud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