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军足迹 争做时代先锋(顺安东溪分公司党员遵义红色旅游记).docxVIP

追寻红军足迹 争做时代先锋(顺安东溪分公司党员遵义红色旅游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追寻红军足迹 争做时代先锋——顺安东溪分公司党员遵义红色旅游记5月13日夜晚,我们顺安东溪分公司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一行20多人,终于踏上了盼望已久的这片红土——遵义。这是一座英雄而光荣的城市,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有浓墨重彩的一页,享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的美誉。会址前的思绪14日上午,我们在导游的陪同下,驱车前往遵义会址,约10分钟路程,汽车便开始沿着一条绿荫掩映的城河行使,导游问我们,“你们知道毛主席的老家湖南有一条什么江吗?”“湘江”!大家不约而同地回答。“对,我们遵义这条江也叫湘江。这是历史的机缘,湖南的湘江养育了毛主席,遵义的湘江托起了毛主席,这是毛主席的福地呀!可惜他老人家长征后,再也没有回来过!因为他不爱走回头路。”导游这一番巧妙的解释和回答,给游人留下久久的思索。来到老城子尹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临街铺面一个鲜红的小牌楼檐下,悬挂着毛主席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的黑漆金匾。“到了,照张集体像”,不知是谁首先发出了倡议。于是,我们在此留下了第一张合影。进入里面,便是一个宽敞的庭院,右侧就是遵义会议会址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灰砖白墙,板粟色门窗,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十分庄重。讲解员用那深沉的语调,把我们的思绪拉回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难忘 1935年1月,就是在这里,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围绕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而展开,进行了“报告”与“反报告”激烈争论,会议持续三天,最终做出四条重要决定,结束了“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恢复了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我们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 红军山的誓言走出会址,穿过红军街,北行约千米,来到红军山烈士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平台,一座气势雄伟磅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在四周一片翠绿的映衬下,直入眼里。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镌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顶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圆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奋斗,千千万万烈士用鲜血换来了全国的解放,他们虽死犹荣,他们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面对先烈,我们肃然起敬,聚集起来,庄重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决心继承先烈遗志,争做时代先锋,为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不断努力奋斗。接着,我们走近纪念碑,在右后侧,看见一面红军英烈墙,由28块石碑组成,上面镌刻着红军长征在贵州牺牲的1338名烈士英名。我用手轻抚着石碑,和许多同志一样,轻轻地呼唤着他们的名字,突然,心颤抖起来,酸楚上涌,声音哽咽,我无法再念下去,发现不少名字仅仅是以“张同志、刘同志、王同志”代称,已无法知其真实姓名。先烈们为信仰、为真理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不留名于世,后人们又为何不可以将过多的私利、私欲抛弃呢?娄山关的吟诵下午,我们赶往城南50公里外的著名战斗遗址——娄山关。走进简介室,讲解员借助一个很大的沙盘,回忆了那场殊死的战斗:娄山关,位于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400余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关北10公里是桐梓县城,关南50公里为遵义城区,是川、黔两省必经之道。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指导下,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二渡赤水河,回师黔北,2月25日在此与黔军王家烈部激战,蒋介石命其部队死守三天,待兵增援。红军一、三军团在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委前线统一指挥下,采取正面仰攻、两翼迂回的战术夺取娄山关。战斗至26日午后,红军终于夺取娄山关,歼敌600余,彻底打破蒋介石企图将红军压迫至娄山关以北、长江以南狭窄地带而消灭的美梦。听完讲解,从公路西侧进入山林拾级而上,天上飘起小雨,随风拂来,我不禁打起寒噤,心想现已晚春时节,仍有几分寒意,当年红军严冬作战,困难可想而知。登上小尖山山顶的战斗遗址,我俯身下看,蜿蜒而上的川黔公路,在悬崖峭壁下的缝隙中穿过,就会相信娄山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说法并非虚言;回看脚下毛石砌成的圆形战斗堡垒,就会仿佛听见当年惨烈的枪炮声、厮杀声…… 下山来到关口公路东侧,就可清晰看到石壁上三个大字“娄山关”。往关南回走百余步,/wiki/%E6%AF%9B%E6%B3%BD%E4%B8%9C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手迹石碑就建在东侧山崖上,全长25米,通高13.55米,,在松柏的怀抱中,赫然醒目。这是毛泽东在娄山关感慨万分,为首次大捷吟出了长征中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