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XX镇退休干部事迹材料.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XX镇退休干部事迹材料 在竹山县宝丰镇,常常可以看见一名老人背着一个摄影包,走街串巷,熟习他的人都会打招呼:老王,今天又来采访啥新闻啦? 这位年过六旬的“乡土记者”农村宣传员,他业余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已有30多个年头了。天天奔走于村村寨寨、田间地头,用他独特的视角,摄制了一幅幅布满乡土气味的新闻图片;用他朴实的笔触,讲述了一段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他就是被当地老百姓亲切称为“泥腿子记者”、“田埂记者”、“乡土记者”的宝丰镇政府退休干部***。 ***1951年2月28日出生在麻家渡镇刘家河村,高中文化,当年在农村也算得上土秀才了。1977年***调到麻家渡镇文化站担负站长,干上了他一生酷爱的事业。游走在村镇田头,他对当地的民风民情特别熟习,各种新鲜事装了一箩筐,业余时间就试着写新闻稿子。1977年10月16日,他的童贞作《乡村有了“业余乡剧团”》消息,在《郧阳报》刊发,看到自己钢笔字的稿件变成铅字,***激动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也激起他的写稿热忱。 1982年,调任宝丰镇文化馆馆长。1993年,组织委于重担,***担负麻家渡镇宣传委员,他不负众看,在“十星级”评比期间,编写“十星歌”,展开歌喉,大力歌唱,将十星评选活动推向***。1996年,因工作需要,***又回到宝丰镇任宣传委员。固然环境变化了,岗位调剂了,但是他始终没有中断过业余新闻写作,他不单单是把新闻写作当作业余爱好,更重要的是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事业往做。 业余时间,***一直忙于他所酷爱的新闻写作,东奔西走,进村进户,当年他的妻子却要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农村,上要照顾年过花甲老人,下要照顾两个孩子,沉重的体力劳动使妻子积成了一身的病。有一次在抢收抢种时,她妻子一人将一亩田的菜子割完、挑完,接着还要请牛工整田,抢水插秧,妻子终因劳累过度倒在了床上。至今提起这件事情,*{范文之家提[http:// **依然感到十分惭愧。 条件的艰苦没有改变***对新闻写作的酷爱,生计的艰辛更让这对患难夫妻心心相印、相濡以沫。1996年,***被评为“湖北省先进宣传思想工作者”,应邀到武汉参加表彰大会。看着一身土气、朴素得像个庄稼汉似的丈夫,妻子沈贤兰心里很不是滋味,她静静卖柿子攒够100元钱,到镇上给老公精心挑选了一件“中山装”上衣。***穿着这件饱含妻子深情的上衣出席了全省表彰会,为回报妻子的盛情,他用自己写稿挣来的稿费,在武汉给她买了一件当时最时髦的羊毛衫。 在家人的支持下,***写稿的热忱更高了。他还自费定阅了《中国记者》、《新闻爱好者》、《湖北日报》、《十堰日报》等书报,业余时间如饥似渴地从中汲取写作营养。碰到新闻记者、老通讯员,虚心请教,不懂就问。一辆陈腐的自行车、一架照相机、一个采访本、一支钢笔是他的全部装备。大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新鲜事件,小到婆媳间的家长里短,都可以进进他的视野,流泻与他的笔端。为了新闻采访,就是做“土记者”也是很苦的事。常言道:做记者要“腿勤、口勤、脑勤、手勤”。在这几个方面,“土记者”也不敢有丝毫懈怠。还要付出比一般专业记者更多的艰辛。 为了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他努力学习摄影,每照一张照片,就用本子记录下时间、地点、光圈大小、曝光度等信息,以便从中发现题目,找出不足。为了学习冲印技术,他常常通宵达旦的泡在暗室。学习新闻写作,开始不会,他就多写,坚持天天写上一篇。有时候看到一个新闻,挖空心思,却无从下笔,睡到半夜,灵感突发,立马起床开灯,开始创作。 为采写稿件,30多来来,***用坏5辆自行车、6架照相机。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胶片时代不能适应新闻写作的要求,他又节衣缩食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不会电脑,他挤时间虚心向年轻人学习。工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从数码相机的拍照、下载、剪裁,到电脑打字、传稿件,他都能独立操纵。 ***采写的新闻稿件,群众语言丰富,通俗易懂。有时候,他还在新闻稿里面穿插一些自编自演的花鼓船歌,让稿子线人一新。“沼气建起多方便,既炒菜,又做饭;既卫生,又方便;还煮猪食不用电……”。“正月里是新春,家家户户挂红灯,红灯一闪亮晶晶,借盏红灯谢党恩……”。“一唱建设新农村,依托产业来富民,宝丰建万亩生态茶,富国富家富农民……”。现在,一天不写稿,几天不拍照片,他手就痒痒,心似乎空了似的。只要有新闻线索,他就放下手中的一切,立即动身,别看他是“土记者”,可是那种敬业精神 www.fw 】 丝绝不亚于专业记者。 30多来来,***业余时间就是喜欢读新闻、写新闻,读报、剪报。至今,他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发表稿件2000多篇。他前后荣获“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工作者”、“十堰日报优秀通讯员”、“十堰市第三届道德模范”、“竹山县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殊荣。还光荣确当选为竹山县第八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aoyaob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