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诗广-日本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及其转轨特点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ppt

周诗广-日本铁路技术标准体系及其转轨特点铁路工程技术标准所.ppt

  1.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ミリ新幹線の総延長:214.4km(山形87.1km/秋田127.3km) * * * * * * * * * * * * * * * * * * * * 工后沉降:无砟轨道15mm(过渡段交界处5mm)/有砟轨道5(250km/h)-10cm(300、350km/h) * * 二、各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对比 1、中国铁路轨道专业标准 (四)轨道专业 (1)专业规范 《铁路轨道设计规范》(TB10082-2005)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轨道章 《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函〔2005〕285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13-2003 《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 2006〕146号 《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5—2009;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客货共线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1-2008;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 * 二、各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对比分析 2、日本铁路轨道专业技术标准 (四)轨道专业 * 目 次 日立の交通システム事業 1 2 中日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概述 各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对比 3 5 日本铁路极限状态法转轨特点 日本铁路技术标准特点(管理、体系) 4 日本铁路极限状态法转轨概论 * 1.国土交通省向铁道综研(RTRI)下达标准制修订任务; 2.RTRI着手开展标准编制所需要的试验和计算分析等研究工作; 3.RTRI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标准初稿; 4.政府组织标准委员会(专家组)对初稿进行审议; 5.经过审议后的修订稿(相当于征求意见稿),发送给各铁路公司、社会各大设计咨询公司等使用方听取意见; 6.采纳使用方意见或建议后,形成最终稿提交国土交通省; 7.国土交通省将标准以通知的形式向各铁路公司发布; 8.铁路公司内部发文明确该标准的适用时间、范围等管理要求。 9. RTRI同时发行与该标准配套的设计算例和计算软件,并组织编制专家全国范围宣讲。 RTRI系列 编制流程 三、日本铁路技术标准特点(管理) * ◆政府主要负责重要设计标准的编制工作。验收标准和施工标准一般由铁路公司(业主)和施工企业自行编制。 ◆政府掌控的技术标准以性能要求为主,相关解释标准由专门的管理机构编制且仅供铁路公司参考。使用方以此为基础可自行制定更为全面、详细和可操作强的各类指南、手册等供内部使用、采规自由度大。政府和企业共同构建技术标准的金字塔体系结构。 ◆技术标准体系以专业大类构建,简单明晰、使用方便。 ◆政府系列技术标准工作由独立、专门的专家团队进行一元化管理,运作效率高。RTRI负责标准的科研、编制、宣贯等核心工作。 ◆政府委托固定、长期的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标准的定期讨论和阶段审查,委员会由大学、科研机构、各铁路公司等知名专家组成并独立开展工作(政府代表仅列席委员会)。 ◆重要设计标准与统一的计算软件、算例(或手册)配套发布,并辅以专门讲座进行宣贯,技术服务系统而周全。 三、日本铁路技术标准特点(体系) * 中、日两国铁路运营、管理模式不同,标准体系不一致,具体规定也有异同,但两国铁路设计规范均是多年铁路建设实践经验的结晶,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经历,符合本国国情需要。 日本铁路技术发达先进,其新干线被公认为世界效率最高、最为安全的高铁线,日本铁路技术标准内容全面,在多年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值得中国铁路借鉴。 小结 * 目 次 日立の交通システム事業 1 2 中日铁路技术标准体系概述 各专业技术标准体系对比 3 5 日本铁路极限状态法转轨特点 日本铁路技术标准特点(管理、体系) 4 日本铁路极限状态法转轨概论 * ◇ 极限状态设计法自1964年被欧洲混凝土委员会(CEB)提出、并于1970年和1978年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联合发布《混凝土结构物设计施工国际指南》及《混凝土结构物设计施工示范标准》以来,作为混凝土构造合理的设计方法收到各国关注,且呈广泛采用的趋势; ◇ 日本最初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的标准是土木学会于1978年出版的《预应力混凝土标准示方书》中有关破坏安全度讨论部分导入此法,其后各行业据此发布了本行业基于极限状态法的系列标准: 土木学会,1981年:《混凝土结构极限状态设计法草案》 土木学会,1986年:《混凝土标准示方书》 土木学会,1987年:《钢结构设计指南》 运输省港湾局,1987年:《预应力混凝土港湾结构物设计指南》 运输省铁道局,1992年:《铁道构造物等设计标准及解说》(混凝土) …… 1986~2002年:极限状态法与容许应力法并存 2002年以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