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安全与法制教育每周一讲第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吉利大学安全与法制教育每周一讲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第 周) 时间: 班 级: 学院: 辅导员: 使用新兴社交工具的安全问题 教学目标或要求: 讲授网络信息交友时要注意的安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信息交友安全常识,树立加强大学生网络信息诈骗 (1)出差女酒店玩微信交友,一夜过后被骗财骗色 ??1月16日凌晨,成都武候区王某因出差无聊,玩起手机微信,通过搜索定位功能与一帅气男子热聊,后与该男子共度良宵,王某醒后发现IPHONE、IPAD和联想手机、现金等财物已被盗。 (2)微信摇一摇,手机被骗 ?去年11月19日,玉环沈某男子通过微信约出女孩,骗走对方价值5500元的IPHONE4手机。到目前为止,该男子利用此类手段,骗取的金额已近两万元。 2、强奸案件 男子用手机微信搭讪女大学生,犯下6起强奸案 去年12月初,宁波市鄞州区一个男子,通过手机微信搭讪高校女大学生,将女孩约出来以散步、看电影、吃饭为由,骗至鄞州公园停车场等处实施强暴,一人犯下6起强奸案。 3、抢劫案件 采用微信钓鱼,合伙抢劫 ?去年12月24日,江苏南通崇川区张某通过微信聊上了一疑似同性恋男子,掌握了该男子自卑被打不敢报案的特点,遂伙同徐某、朱某三人利用微信骗出该男子,抢走其手机和钱包。 二、微信让人不敢“信” 移动社交引发安全问题需谨慎 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微信等移动社交应用缩短了交友的距离,但也同时引发诈骗等犯罪数量增多。如何看待这种当前热度极高的新交友方式,是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微信让人不敢“信” 近日,沈阳女大学生小欣(化名)因涉嫌盗窃罪被刑事拘留。小欣坦言,自己用微信约见男网友,在约会过程中趁其不备偷走钱包。由于小欣的微信人气很高,经常接到好友请求,用微信邀请男性好友见面也屡屡成功,再加上“这钱来得太容易”,便一发不可收拾,最终自食恶果。 微信平台推出的“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可以快速发起聊天,移动社交的新通讯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手中的交友利器。截至2012年9月,全球微信用户已经突破2亿,而移动社交工具如米聊、陌陌等相关软件也都拥有庞大的使用群体。 然而,伴随交友的便利产生的不道德举动也给民众带来了一定困扰。年轻时尚的国企员工李媛表示,通过微信平台传递的骚扰信息曾令她不胜烦扰,有段时间日平均骚扰信息高达十余条。“有的不法分子盗取了我朋友的微信账号,除了发骚扰信息之外,还会编一些理由骗我要钱要东西,幸亏我及时发现才没有让他们得逞。” 在沈阳一家民营企业工作的小伙子刘尧曾热衷于微信交友,最近却对此颇有顾虑:“以前我很喜欢用微信交友,总希望‘摇一摇’能摇到一个有缘人。后来我都‘摇’怕了,因为总有陌生人骚扰我,甚至个别人还找到了我的家庭住址。我已将骚扰事件向相关部门举报,不希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继续被干扰。”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对微信类移动社交平台的监管迫在眉睫。”刘尧认为,想要避免不法分子利用微信平台进行不法举动,民众、国家和开发商这三家马车应该并驾齐驱,除了民众提升自身约束力和国家进行有效监管之外,相关软件开发商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天津一家国企从事信息安全相关工作的张硕认为,虽然工信部发布了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相关管理条例,但条例缺乏细化,可操作性实际上不强。此外,条例一般针对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对犯罪分子行为的约束、惩戒较为空白。 “微信就像是菜刀,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伤人,就看怎么用了。”资深使用者向宇从微信诞生起就一直是其忠实的使用者。他表示,虽然自己也接到过来自微信的骚扰信息和诈骗信息,但依然对其充满信心。“工具的出现肯定是出于对人类、对社会的便利考虑,所以不能怪罪于工具,要点还在于使用工具的人。要解决这问题,政府应加强对民众的道德教育,并加大整治和惩戒不法行为的力度。同时,民众自己也应加强警惕,不要过度曝光自己的信息,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大学生张文薇认为,微信平台犯罪的屡屡发生主要还是与相关制约机制不够完善有关。“我认为政府对微信可以采取身份证实名制管理,就像新浪微博的实名制一样。如果不愿意全部实名制,也可以设置减少匿名注册者的权限。我想有了实名制这个约束,应该可以降低犯罪分子动用微信的可能,就像火车票实施实名制后就解决了很多问题。” 防范意识从我做起 从事网络信息安全工作的邢佳认为,目前在移动社交软件平台上发生的犯罪案例,有一些是与传统的短信和电话类通讯手段相同的诈骗和犯罪,另一些则是利用新通讯方式的特点进行诈骗。“如果陌生人在社交网络上能找到你,同时又知道你的详细信息,就可以编出很高级的骗术。” “每个用户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应为了追逐最新的时尚

文档评论(0)

RDfBOcXpb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