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
一
语
文
课
题
研
究
高一语文组
试论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乡土情结
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组
?
[内容提要]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其乡土小说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无人能及的强烈的“乡土情结”。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生平乡土小说中部分情境的再现和剖析,充分揭示了鲁迅先生的这种强烈的“乡土情结”源自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故土纯朴善良的乡亲乃至中国广大农民满怀深情的热爱;这种“爱”同时也体现在鲁迅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中国大众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狠狠地鞭挞农民的弱点,唤醒他们起来斗争。作家恨得愈是深切,对乡土的爱愈是浓郁、炽烈;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是真挚情感的流露。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乡土 情结 眷恋 情感
正 文
一、引 言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自其产生之初便孕育了浓厚的“家园意识”,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李白的《静夜思》再到余光中将思乡之情化为一枚船票的《乡愁》,可以说这种浓浓的思乡意识贯穿了中华文学的始终。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他对传统文明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他独特的乡土情结都源自对乡土的浓厚感情,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何谓“乡土情结”呢?临沂市朱成广在《解读“乡土情结”的命题轨迹和命题意义》中如是说:乡土情结,指集结在心里不会因空间变化而(变化)、消退的对故乡的感情。乡土文学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发展出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更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真正命名是1935年鲁迅先生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写序时所提出的。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 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通过写农村生活,写农民命运,写农民的疾苦和哀愁,批判了中国大众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所以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故土纯朴善良的乡亲乃至中国广大农民满怀深情的热爱; 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是真挚情感的流露。
二、乡土情结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故乡在浙江之东——绍兴。少年时代接受长达10余年的传统教育,因其外祖母等亲友在绍兴乡间,其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与他少年时代的生活不无关系。由于外婆家在农村,他因常去探亲而得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集外集拾遗》 )
鲁迅初到人世,就已经在不由自主地吮吸着浙东自耕农的文化养料了。这个家中操持家务的祖母(蒋氏)、母亲(鲁瑞),原本都是“目不识丁”的普通乡下人,祖母蒋氏的善良、纯朴、幽默,母亲鲁瑞的刚毅、坚忍、豁达都与浙东民性相通,而深深的影响着鲁迅,以至在他离别故乡几十年后,仍然在他身上留着拂不去的印痕,在他身上形成强烈的“乡土情结”。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鲁迅乡土化的生活习性。这在鲁迅与出生于沿海城市的一个官僚之家的许广平的共同生活中,给许广平留下了如下的回忆—— 他总是爱那爽脆夹些泥土气味的农民食物。衣服他是绝对要穿布制的,破的补一大块也一样的穿出来。俭省有时几乎令人看不过去,例如抽香烟,直至烧手或甚至烧口,真正没法拿了,然后丢掉。茶饮得很多的,而且一定要清茶。他喜欢吃硬的东西,饭炒起来也是要焦硬些,软绵绵的有些不大爱吃,好象丝绸的衣服不爱穿一样,他是彻头彻尾从内至外都是农民化的。这正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浙东乡土生活在心灵中的碰撞与融汇,才产生了如此强烈的“乡土情结”。这对其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于是我们在鲁迅的回忆性文字中看到,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得到近乎“仙境”一般地表现。但这似乎又作为一种陪衬、力透纸背的凸现的,是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