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鲤鱼村民间文学艺术考察报告
2004年8月8日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陈洲
本篇调查报告的材料主要来源于贵州省兴义市兴仁县屯脚镇鲤鱼村。一些文字材料,比如一些传说和民歌,是从兴仁县以前的民族工作者在长期的调查中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大部分是收集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这两个时间段,兴义市民委,兴仁县民族局把他们编成册子,下文的不少民歌和一些神话传说都是从兴仁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借来的那些书籍和文献中择选而来,其他的传说故事都是在田野中搜集得到。对本地的民间艺术的描述,由4个有代表特色的艺术方面组成,基本上都是在考察个案的基础上写成。
一.本地民族的起源背景
1.鲤鱼村布依族的来源
布依族是百越之后,是南方的世居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南方繁衍。布依族有自称“布越”,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方言和广西北部壮族使用的壮族方言十分相近。今天在鲤鱼的布依族几乎已经没有人会使用布依语,全部是使用西南官话。只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能听得懂一点“土话”,也就是布依语。服饰上不论男女已经同汉族几乎一模一样,少数男性老年人还保持着头戴头巾的习惯。根据兴仁鹧鸪园增谱室编写的《黔西南岑氏族谱》,鲤鱼村的布依族是从几十公里以外的鹧鸪园那里作为一宗的分支迁来的,结合本地的情况,此一说应该是合理的。现在在鹧鸪园还有布依族的岑氏祖墓,在兴仁县还有岑氏祖祠。根据有记载的本地班辈,最早从鹧鸪园搬来本地的是良字辈的一个叫良明的,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登元,一个是登才,到现在传了8世,分别是良、登、必、玉、维、发、育、万。这样算起来,大约有180年的历史。现在布依族寨子里最老的是发字辈的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登元和登才分为两支,一支的墓葬向寨子的北面发展,另一支向南面。所以造成今天布依族寨子的南北两头都是成片的墓葬的格局。黔西南的布依族,同汉族接触并接受同化,采用汉姓,产生宗族观念并开始使用字辈排班,至少应该是在明初期的时候,距今有300年了。现在在鹧鸪园还有很大的布依族的寨子,也就是这里附近其他寨子布依族的主要发源地。但是本地布依族普遍认同的族源,是来自前面提到的《黔西南岑氏族谱》中所提到的。说是源自周文王第四子,后来某一代被皇朝赐姓岑,到第三十二代岑彭,在汉光武帝的时候立了大功封为西南大将军,后被刺客所杀。这个岑彭是浙江余姚人,后来他的后代迁到广东,转到广西,最后定居在贵州。弱势的民族在强调自己来源的合理性的时候,往往容易偏向于寻求正统,依靠强势民族而说明自己的“名望”。不过无论从地方文献上还是从实际认同上,鲤鱼村的布依族是从鹧鸪园迁来的一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布依族最早来到了这个地方,就在水资源丰富的龙潭旁边定居,居住在龙潭的南边。到现在全寨子共有28户,人口发展比较慢,期间遇到了几次比较大的灾害,还有土匪的侵袭。解放前一次火灾,全寨子的房子烧得精光,很多人又迁到了其他地方。所以尽管布依是最早来到这个地方,但是规模却远远不如后来迁来龙潭北方的苗族。
2.鲤鱼村苗族的来源
苗族形成于黄河流域下游,语言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根据1985年版的《兴仁县志》和苗族寨子里的一些老人的口述,大约是在160年前左右,黔东南黄平县的苗族,开始陆续迁来鲤鱼这块土地上。一个主流是乾嘉苗民起义失败,清朝政府强迫苗民迁徙;另一个是130年前黔东南张秀眉领导的苗民起义,持续20周年之后失败,也是被迫迁徙。今天在鲤鱼的黑苗,甚至还保留了一些在黔东南的苗族那里早已失去了的民族服饰的特点。这里的苗族有三个大姓,分别是杨,王,吴。三姓并不是同时迁来的而是有先后。苗寨的一些老人回忆,他们的爷爷辈告诉他们,当他们的祖先从黄平县迁来这里的时候,那边已经有布依族的寨子了,不过人很少。最早迁来的是王姓,后来有不同宗的杨姓迁来。今天苗族寨子里区分都是杨姓但是不同宗的办法就是看族谱,有不同的字辈的班次就可以说明两个杨姓不同宗,可以通婚。后来苗族的寨子越发展越大,以王姓为主的一些家庭,就开始向南发展,一直延伸到布依族寨子的北边,就是龙潭的北面。所以出现了今天布依族的坟墓,和苗族的一些房屋相隔很近的情况。而今天苗寨里还习惯称呼这条路以上的房屋群做大寨。鲤鱼村的黑苗主要是因为喜欢穿着黑色的服装而得名。民国23年张俊颖纂写的《兴仁县志》(兴仁县档案局存有原本)中就有提到黑苗的一些习俗和特点。现在在鲤鱼村的黑苗,使用苗语作为日常交流语言,男性服饰与汉族无二,女性则保留了苗族的服饰,有很强的民族特色。
3.鲤鱼村汉族的来源
现在在鲤鱼村的汉族,是几户陈姓的人家,被和布依族一起变为鲤鱼村的第五组。据说是从屯脚镇上迁来的。有三户和布依族通婚,一户和苗族通婚。在苗族迁来五六十年之后,这一支陈姓的汉族也来到了这块土地上,居住的地方和布依族,苗族的寨子相望,中间隔着水田。于是这块地方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