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出埃及之路”
作者简介:王伟丽(1989-),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摘要:史铁生在思考命运和追问苦难中,并未绝望和沮丧,而是通过自己的宗教精神和过程哲学完成了自我拯救和价值重塑,从而印证了他“漂泊――反抗――救赎”的出埃及之路。
关键词:史铁生;精神历程;出埃及
史铁生被疾病困扰了四十多年,一直坚持着特立独行的创作,他的创作中充满了深沉的宗教情感。他并非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其作品也未从宗教意义上去理解和面对人生与意义。他结合自己经历和经验,在创作中将神性转化为世俗,把哲学思考转化为现实问题,从自我的现实处境出发去探寻宿命,追问苦难,并超越而拯救自身,完成了个体的“出埃及之路”。
史铁生在《宿命的写作》中写到:“现在,人们常常把那种深入的探究人类命运问题,渴望减轻人类苦难,并且恳切希望将来会实现人类美好前景的人,说成具有宗教观点,尽管他也许并不接受传统的基督教。”[1]而史铁生在他的创作中一直思考着爱情与残缺,信仰与苦难,生与死等终极问题,并不断探索个体如何立场、人生的意义等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史铁生称自己的这种宗教观点为宗教精神。而他的这种宗教精神首先表现为对命运的思考和对苦难的追问上。
一、对命运的思考和对苦难的追问
(一)对命运的思考
史铁生小说中对命运的看法大体可总结为三点:(1)命运的不合理性,史铁生曾说,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人的某种命运常常不是个人可以选择和改变的,而是从你一出生就被注定了的。上帝把命运任意的抛掷给每一个它创造的人,没有经过你的同意你便来到了这世上。没有跟你商量,你便被贴上了所谓命运的标签。在《来到人间》这篇小说中,一个聪明而倔强的小姑娘,一生下来就患上了侏儒症。先天的疾病剥夺了她和家人生活中所有乐趣,她生下来就注定了要承受无穷无尽的苦难。她没有罪,但她却要承受如此惨重的惩罚。(2)命运的偶然性、随机性。偶然事件的出现造成命运的转折,命运就像上帝在洗牌,在掷骰子一样,充满偶然性。《小说三篇?对话练习》便讲了依靠自身一时的喜恶来录取考生,决定考生命运的故事。文中的女主人公讲到学校表演系招生,教研室7个人,对录取结果其他6个人意见形成3:3,所以决定权落在了她的身上,而她对自己的决定也并不确定,她的意见来自感觉,感觉却是在不断变化的。人们时常抱怨与庆幸的命运,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方向和人生轨道,意义如此重大,然而其发生机缘却如此随机和偶然,在上帝眼里是如此不屑,如同一个兴尽而弃的皮球。(3)命运的荒诞性和不可预测性。在小说《宿命》里,“我”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希望的年轻教师,却因为骑车轧到了一只茄子上,碰巧摔到了汽车跟前,被撞断了脊骨。于是出国留学的机会没有了,自己的命运从此判若云泥。而这到底是谁的错呢?青年通过不断地往前推想,多年之后却得知只是因为一个狗屁。“狗屁”的恶俗、滑稽却与“命运”的神圣、庄严构成了因果关系,鲜明的反映出命运的荒诞和不可预测。
(二)对苦难的追问
史铁生认为苦难不是个体的偶然,而是整体的必然,苦难是普遍的。史铁生对苦难的追问和思考首先是从自身的双腿残疾开始的,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骄傲与奔放的青春与人生从此被限定在了轮椅上,这种遭遇让他看到人世间苦难存在的必然性,他曾经这样感悟:如果把苦难称为炼狱的话,那么,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必经炼狱,炼狱不在终点上而在整个过程之中,而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即所谓“本真的生存”。[2]他早期的作品有这样几个主题:残疾、母爱、爱情、文革,在他早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从遥远的清平湾,从懵懂而热烈的青春忽地双腿瘫痪之后对命运的挣扎和抱怨,他在理想面前的忽然折翼,在生活与工作中的被归类,使得他拘囿于自身的苦难和伤痛,他不断的追问为什么,他看不明白,他觉得不公平。而从《命若琴弦》(1985年)开始,他发现残疾并非是残疾人的专利,残疾也并并不仅仅限于肢体或器官。他认为世上的所有的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残疾,“残疾,问题若能再深且广泛研究一下,还可以有更深且广的意蕴,那就是人的广义残疾,即人的命运的局限”[3]而这才真正是无论谁都无法逃避的苦难。
由此史铁生对苦难的理解,便从自身的圆圈中突围而出,上升到人类所面对的共同的困境,他自己称这种转变为“写作中一次大的开窍”。他在《自言自语》中将苦难理解为人生的三种根本困境:“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定活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这意味着恐惧。”[4]而这三种困境才是人类深陷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