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起源 1956年,Martin提出使用0.2mm内径色谱柱的建议。 1957年,Golay提出理论推断:毛细管内径不仅决定对气流的阻力,而且决定板高。并用长1m内径0.8mm、内涂固定液的柱子进行实验,获得效能极高的色谱柱。 毛细管色谱法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7~60年代末) 1958年Golay提出壁涂毛细管色谱速率理论(阿姆斯特丹色谱会议); Dijkstra提出动态涂柱法; William报道与毛细管匹配的FID,使灵敏度提高; Desty发明毛细管拉制机; 提出分流法,解决了毛细管色谱的进样问题; 存在的问题:毛细管内壁光滑,不易涂渍;玻璃柱表面羟基的吸附;玻璃柱易断。 45m×0.25mm不锈钢柱,邻苯二甲酸二(十八酯)(1958年阿姆斯特丹气相色谱会议) 第二阶段 (20世纪70年代) 该阶段主要是玻璃内壁处理技术的发展:Novotny采用气态HCl腐蚀玻璃内壁;Schieke用氟醚处理,使生成氧化硅须状层;Halasz发明载体涂层开管柱(SCOT) 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 1979年,借用拉制光导纤维的技术,Dandeneau拉制出石英弹性毛细管柱。 大孔径(内径大于0.53mm)的应用。 毛细管色谱柱 内径0.1~1mm,长度10~300m 理论板数:2000~5000/m,总柱效最高可达106。 材质:金属(铜,镍,不锈钢) 玻璃 石英 毛细管柱分类 毛细管拉制 化学腐蚀法 Alexander用HCl气腐蚀软质玻璃毛细管,使在玻璃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NaCl微晶体,增大表面积,改善固定液的铺展性即玻璃表面的润湿性。 生成的硅羟基具有活性,需进一步钝化。 Si-ONa + HCl Si-OH + NaCl 化学腐蚀法 Onuska用HF气体腐蚀玻璃毛细管,生成须状SiO2表面 载体涂层处理 1. 用有机胶或明胶作粘结剂,把载体、高纯石英粉、TiO2等涂到玻璃管上,再拉制成毛细管。(先涂后拉) 2. 毛细管柱充满有机胶 蒸馏水洗 载体悬浮液充满柱子 蒸馏水洗 400度1~2h. (先拉后涂) 用Ba(OH)2溶液充满毛细管柱,以CO2逐出溶液,在内壁沉积一层BaCO3。 毛细管柱脱活 毛细管柱表面的硅羟基为活性基团。 一般以硅烷化方法处理:DMCS、TMS、HMDS等。 用硅烷化试剂的溶液处理效果不理想,后采用100%硅烷化试剂处理。 也可用1~2%PEG-20M的二氯甲烷溶液处理。 固定液的涂渍 静态法 充满涂渍液的毛细管柱一端,用封胶封口,置于恒温箱中,开口端连接到真空系统,减压除去溶剂,最后在毛细管内壁留下一层均匀的固定相,液膜厚度df按下式计算: df=rc/200 r-毛细管柱半径 c-涂渍液浓度(一般为0.5-2%w/v) 静态法优缺点 优点:重复性好,柱效高,表面张力大,粘稠固定液适合用此法,厚液膜柱更需要用这种方法制备。 缺点:制柱时间长,充满涂渍液的柱内不能有气泡,否则在抽柱过程溶液会冲走。 动态法 动态法涂渍液的浓度是10~60%,涂柱时在涂柱装置上将涂渍液压入柱子,液塞长度一般是柱长的20%。然后将毛细管柱抽出液面,调节N2压力使液塞以一定速度均匀向前移动,待液塞全部离开柱后继续通入N2吹干溶剂,留下一层固定液膜在柱内壁上。 动态法的优缺点 优点:简便,快速 缺点:柱效和重复性比静态法差一些,适用于粘度较低的固定液,而且液膜不宜太厚。 交联毛细管柱 涂渍型WCOT、SCOT柱热稳定性、耐溶剂性差。 1983年出现交联毛细管柱,把固定液固定在毛细管内壁上。 交联固定相分子量增大,使用温度提高,抗溶剂性增强。 SE-54交联柱制备步骤 1. 静态涂渍 (涂渍液中过氧化物为固定相重量的0.1~0.5%) 2. 引发过程 通低速氮气流,150℃及225℃恒温1小时。 3. 溶剂洗涤 二氯甲烷-正己烷(1:1)洗涤柱子(溶剂体积为柱内体积的3~5倍) 4. 老化 100℃开始,以2℃/min升温至360℃,保持8h. 交联毛细管柱的优点 1.液膜稳定,易于制备大口径、厚液膜柱。 2.阻止固定液热重排,柱效稳定。 3.使用温度高,流失小。 4.不怕溶剂冲洗,适合无分流进样、柱上进样等方式。污染后容易清洗。 5.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好,能承受一定的机械振动。 大孔径交联开管柱 内径大于0.53mm 柱容量大,载气流速达5~10ml/min,可不分流进样或柱头进样。 适合于各种检测器及GC/MS分析。 可代替填充柱(用短柱)作常规分析,定量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