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对策.docVIP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891-01   儿童是机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易发生院内感染,特别是住院患儿体质较弱,免疫功能低下,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接触少量病原体即可引起院内感染,从而加重原有疾病,增加患儿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因此,加强儿科病区管理,降低院内感染率是现代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根据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情况, 探讨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及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210例儿科住院患儿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6例,医院感染率为3.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是消化道感染.结论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医院感染控制意识,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降低儿科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现简单介绍我院儿科病区院内感染原因及防控。   1 儿科病区院内感染的原因   1.1儿科病房人员流动频繁 住院期间探视人员多,探视次数多,难免有探视者带致病菌感染患儿。有的家长还喜欢换病房,互换玩具,部分家长卫生意识淡薄,患儿随地大小便、吐痰后又不及时处理干净,这样极大地增加了院内感染的几率。   1.2我院儿科病房比较拥挤,床间距不超过1米,空气不流通,特别到了冬季,病床使用率可达到200%,病房加床多,另外家长怕小孩冻着,不愿意开窗通风,特容易造成院内感染。   1.3同一病房病种混杂,不同系统疾病不同时期的患儿同住一室。   1.4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一个医生或护士分管床位多并且在不同的病房,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利于病原体传播,特别是手污染传播现象较严重,往往是护士从肠炎、肺炎病房处置后未及时洗手,到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患儿床前,触摸听话、可爱的患儿,引起感染。   1.5少数民族热情好客,喜欢窜病房,礼节性的谦让饮食,造成餐具混用,易造成患儿消化道感染。   1.6很多患儿家长文化层次低、卫生意识较差,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给患儿哺乳时,不能做到乳房的清洁,而是患儿随哭随喂;人工喂养的患儿奶具不能做到次次清洗,尿布不及时清洗而重复使用。   1.7经济条件差,人工喂养的患儿每次吃剩的配方奶粉放置数小时后再次哺喂患儿,特别是夏季气温高的情况下,极易造成消化道感染。   1.8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如抗菌药物选择不当、用药指征掌握不明确、用药时间过长等。   2 院内感染防控   2.1加强管理,定期培训考核   2.1.1应成立医院感染控制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的检测和管理工作。同时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使工作标准化、规范化、职责明确化。层层监控,做到定期检查与随时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上报,保证信息通畅,反馈及时。   2.1.2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对医务人员加强院内感染的教育,增强消毒意识,进行院感知识培训,学习医院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到定期进行考核:组织卫生员重点学习消毒隔离知识,熟悉消毒液的配置方法及有效浓度,牢固树立医院感染防控意识。   2.2实施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   标准预防是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于1995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医院感染的预防策略,1999年引入我国,并在2000年编入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标准预防的内容是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均需隔离,强调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双向防护。医务人员和保洁人员长期接触、处理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极易被感染上传染病,故应通过培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防护观念,凡是接触沾有患者体液、血液等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穿长工作服,操作后及脱手套后必须洗手并严格预防针刺伤。调查显示,护士标准预防行为依从性较低,因此我院加强了对护士标准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提供必备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服、鞋套、防护镜、防护面罩、口罩等,使护士能够熟练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指征和使用方法。从而提高护士标准预防行为的依从性,加强职业卫生安全防护,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健康。   2.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制度、规范手卫生   2.3.1护理工作者应掌握消毒剂的性能和注意事项,严格消毒护理用品 在配置药液、肌内注射、静脉穿刺及各种侵入性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积极学习消毒、灭菌相关进展知识,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如一次性备皮刀、一次性治疗巾、一次性氧气面罩、一次性输液器、注射器等;止血带一人一根,用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晾干备用,避免引起交叉感染。   2.3.2规范手卫生医护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操作过程中与病人接触频繁,直接接触,若无消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