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补益剂..ppt

  1. 1、本文档共10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配伍特点: 1.补阳药配补阴药,意在“阴中求阳”。 2.大量补阴药配少量补阳药,意在“少 火生气”,鼓舞肾气。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 以腰痛脚弱,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舌淡而 胖,脉来尺脉沉弱。病机 肾气虚,水液代谢失调  主症 肾虚 + 小便异常(多、少、失禁) 2、加减变化: 畏寒肢冷者,易生地为熟地、易桂枝为肉桂;重用附子6~15g、肉桂5~10g。 方中干地黄、现多用熟地; 桂枝,多用肉桂则效果更好。 腰酸冷痛,遇劳加剧,卧则减轻,脚底心痛:      +补骨脂、杜仲、牛膝、狗脊。 遗尿、尿频:+桑螵蛸、益智仁、乌药、菟丝子; 遗精、滑精:+芡实、金樱子、沙苑子 小便不利:+利尿药(济生肾气丸) 面色黧黑:+五味子、鹿茸(十补丸)           +调肝药:柴胡、白芍 右归丸 (《景岳全书》) 右归丸 组成:熟地黄240g、附子(炮附片)60~180g、肉桂60g、山药120g、山茱萸90g、菟丝子120g、鹿角胶120g、枸杞子90g、当归90g、杜仲120g 用法:每服9g 功用:温补肾阳,填精补髓 右归丸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方解: 附子、肉桂、鹿角胶——培补肾中元阳,温里祛寒 君 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填精补髓,取阴中求阳之意 臣 菟丝子、杜仲——补肝肾,强腰膝 当归——养血和血 佐 本方要点 组成 肾气丸去“三泻”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并以肉桂易桂枝,桂、附之量加重而成。 功用 纯补无泻,阴中求阳 使用注意 用药滋腻,不宜久服。 右归丸 临床运用:1、辨证要点: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脉沉迟。 2、加减:若阳衰气虚,加人参以补之;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以补肾固精止泻;肾泄不止,加五味子、肉豆蔻以涩肠止泻;饮食减少或不易消化,或呕恶吞酸,加干姜以温中散寒;腹痛不止,加吴茱萸(炒)以散寒止痛;腰膝痠痛者,加胡桃肉以补肾助阳,强腰膝;阳痿者,加巴戟肉、肉苁蓉或黄狗外肾以补肾壮阳。 第六节 阴阳双补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 组成:熟干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地黄饮子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病机: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 “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 地黄饮子 方解: 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 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 君 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 附子、肉桂——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 石菖蒲、远志、茯苓——开窍化痰,交通心肾 臣 佐 生姜、大枣——和中调药 薄荷——清咽利窍 佐使 地黄饮子 运用:1、辨证要点: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2、加减:若属痱而无喑者,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3、使用注意: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医方集解》:“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元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 《血证论》:“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甘酸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 玉屏风散用防风,黄芪相畏效相成,白术益气更实卫,表虚自汗服之应。 * ?《医方考》:“卫气一亏,则不足以固津液,而自渗泄矣,此自汗之由也。白术、黄芪所以益气,然甘者性缓,不能速达于表,故佐之以防风。东垣有言,黄芪得防风而功愈大,乃相畏相使者也。是自汗也,与伤风自汗不同,伤风自汗责之邪气实;杂证自汗责之正气虚,虚实不同,攻补亦异。” * 《古今名医方论》:“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上清头面七窍,内除骨节疼痹、四肢挛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然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阖。惟黄芪能补三焦而实卫,为玄府御风之关键,且无汗能发,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治头目风热、大风癞疾、肠风下血、妇人子脏风,是补剂中之风药也。所以防风得黄芪,其功愈大耳。白术健脾胃,温分肉,培土即以宁风也。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