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生物反馈结合针灸治疗盆底不协调性排便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摘 要】目的:探索便秘的非药物治疗法中“生物反馈结合针灸”这一双联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便秘患者60人,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人给予生物反馈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0人给予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结果:治愈:疗效指数≥75%;显效:疗效指数≥50%。结论:“生物反馈结合针灸”这一双联治疗法治疗盆底不协调性排便是安全有效的。
【关键词】生物反馈;针灸;盆底肌锻炼;疗效观察
1 临床与实际意义
临床工作中发现患者因为粪便的脏和隐私等一些陈旧和偏颇的想法而将便秘视为小问题,讳疾忌医;而临床医生也将便秘看做小毛病,不去深究。很多时候医患双方都想当然的以泻药敷衍了事,最终轻微的排便问题日积月累,积重难返而成便秘。长期盲目和随意的服用泻药可形成泻药依赖,甚至导致泻剂结肠,引发结肠黑变病。很多患者倾诉:不用泻药则异常难过,使用泻药则深陷药瘾,痛苦的徘徊于两难境地之间,身心疲惫。多数医生除了药物治疗并不得不不断的加大使用剂量外,没有有效地解决办法。
本文欲探索便秘的非药物治疗法中“生物反馈结合针灸”这一双联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意义在于实际生活中可以解除病痛,在理论上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便秘的又一创新。
2 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964年wasserman提出“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uborectalissyndrome)了这一概念,随之又有学者先后提出“盆底痉挛综合征”(spastic pelvic floor syndrome.1985年Kuijpers)、“盆底失弛综合征”(1995年李实忠)2006年国际功能性肠胃疾病,罗马Ⅲ标准中提出盆底不协调性排便,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地痉挛综合症、内括肌松弛缓征。
通常盆底不协调性排便包括盆底横纹肌的矛盾收缩和痉挛为主要病理改变,可见有排便时费力、便条变细、梗阻感、不尽感。并导致纳差、焦虑、失眠、抑郁症等疾病,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品质。
目前本病的保守治疗包括:泻剂、生物反馈。刺激性缓泻剂如番泻叶、芦荟和丹蒽醌的安全性目前仍有争议[1]。生物反馈是一种行为疗法,借助于电子仪器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性活动反馈给患者,使其看到自己的活动情况,纠正自身的功能障碍,与泻剂相比优势在于无毒副作用,而泻剂长期使用会造成依赖性,甚至损伤肠道结构和功能,加重便秘。
手术治疗方面,耻骨直肠肌综合征采用切断或部分切除术及外切内挂术等术式,内括约肌弛缓症采用部分切断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远期观察看其易于复发,及相应的并发症和手术风险,使患者难以接受。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祖国医学认为便秘的病位在于大肠,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有虚秘、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等说。盆底不协调性排便以肝郁脾虚证多见,即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肺湿通利,传导失职,形成便秘。
便秘属于针灸的一级病谱,其治疗便秘已被临床广泛应用[2]。针灸从中枢神经系统,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肠神经系统及骶神经系统等三层面调节神经电生理活动。笔者复习了中国期刊网上1979年至2008年间46篇主题文献,发现效率在77.6%-98%之间。
2.1 病例来源
选取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60名。治疗组、对照组各30人。
2.2 纳入标准
经罗马Ⅲ标准诊断为功能性便秘
有明显盆底失弛缓症状: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无便意。
排粪造影力排相肛直角较静坐相无变化或减小,诊断为盆底不协调性排便
肛管直肠测压:排便弛缓反射异常,即压力梯度不能逆转,肛管静息压和括约肌功能长度可增高,肛管收缩压可减弱诊断为盆底不协调性排便。
病程在1年以上,一般治疗无效,影响正常高工作或学习。
年龄在12-65岁之间。
知情同意并坚持治疗及随访的患者。
2.3 排除标准
合并慢传输型便秘
消化道肿瘤
其他累及消化道的系统性疾病,如神经肌肉的病变、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系统性硬化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明确病因的继发性便秘。
伴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患者。
有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或根据研究者判断不宜进入研究的患者
2.4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生物反馈结合针灸
2.4.1 生物反馈:肌电生物反馈
2.4.2 针灸:大肠俞、肝俞、肾俞、脾俞、八髎。
对照组:盆底肌锻炼(凯格尔运动)
2.5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肛管直肠压力变化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评分(PAC-QOL)
便秘主症评分
2.6 治疗判定
疗效指数(n)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