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爱画画的公主》(中班).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事《爱画画的公主》(中班) 有一个脾气古怪的公主,不爱说话,只爱画画。不论洗澡、散步、吃饭、看电视,她只要想画,就马上拿出纸笔画画。公主走到哪儿,画到哪儿,皇宫的墙壁和大柱子上,到处都是她画的画。 一个晴朗的早晨,公主带了四个仆人去爬山。太阳很毒,晒得大家满头是汗。公主一边擦汗,一边挥动扇子,突然想起出门前想要带的东西,怎么忘了拿出来呢?公主掏出纸和笔画了一幅画,要仆人去找画上的东西。一个梳着两根辫子的仆人说:“哦!公主要这个,没问题!山上多的是。”仆人一溜烟地跑到树林里,摘了一篮子蘑菇。 公主看了蘑菇摇摇头,拿起笔来又画了一幅画。一个穿着红裙子的仆人说:“哈!我知道,这是公主每天要吃的东西。” 仆人快步跑回皇宫,拿了公主最爱吃的棒棒糖。 公主看了棒棒糖,叹了口气,咬了咬笔杆儿又画了一幅画。一个长得胖嘟嘟的仆人拿着画,在山上逛了两三圈,都没看到像公主画的东西。正当她愁眉苦脸地坐在石头上的时候,一只小松鼠爬上一棵小树,“哈!原来公主要的是你啊!”胖仆人把小松树砍了,扛着去见公主。 公主见仆人扛了一棵树回来,气得脸都红了。她掏出笔,仔仔细细地又画了一幅画。 这回一个瘦仆人拿着画,去找公主要的东西。瘦仆人想啊想啊,公主到底要的是什么呢?瘦仆人来到商店前,看到一群女孩收起伞进了商店。瘦仆人重重地拍了一下脑袋说:“哈!我终于知道公主画的是什么了!” 瘦仆人跑回去,拿出一把伞,撑起来说:“公主,这样凉快多了吧!”公主笑了,仆人们也笑了。 1 2 后1页 优秀孩子培养感悟 优秀孩子培养感悟 一 开篇碎语 这篇育儿经验点滴,是应几位同事朋友的要求所作的,他们认为我在育儿方面有点成绩,希望我写点经验和感悟,供他们参考借鉴。我认为也可作笑料。 其实,我十分愿意把我的育儿经验告诉别人,因为我是教育管理工作者,也经常与别人谈起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谈起自己教育孩子所走过的路。我在这里不是想夸耀我女儿最终考上了北大,而是想表明:通过一定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品行更好,素养更高的人。这也是别人对我培养孩子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我引以为骄傲的地方。 但我也发现,我并不比别人高明,有很多同事朋友的教育方法或许更好。毕竟他们大多是文化人,学士、硕士、博士,一个赛一个。更何况像样的育儿经,哪里找不到几十上百。所以我想说,我所写的,只是用我走过的路来证明各位同事朋友您现在做法的正确性,以增强您按现代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继续做下去的信心,更大胆地走自己的路。 另外,我非常同意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理。别人的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但每个孩子各有特点,教育还得因材施教。狼爸有狼爸的狼招儿,虎妈有虎妈的虎法;据说朗朗学钢琴成功,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合力的结果;我教育孩子又有我教育的特点。当然,育儿还是有大道理可循的,即教育规律。如果违背教育规律去育儿,本末倒置,可能会适得其反。我现在比较自豪的,是我孩子品学兼优,没有怪脾气,没有让人讨厌的个性,受到相处过的各类人士的欢迎,真正是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 这些年我较忧心的,是现在整个教育空气过于浮躁。有人说,我们的学校教育已变成“机器生产”,过去“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已大大退化。我比较同意这种观点。我担心我们的民族,将来还有没有人愿意做普通人,有没有人愿意做正直善良有责任感的普通劳动者!我,真诚希望我们的各级学校教育和广大家长冷静下来,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位。真诚祝愿我的朋友们在教育孩子上比我做得更好! 最后,请理解我的“育儿经”,隐去真名实姓,因为现代网络技术太具传播性,我担心传播出去后,会影响我们一家人正常平静的生活。同时,我写育儿经,完全出于教育者的善意冲动,如果对读者那怕有一分可借鉴之处,我心足矣,别无他求。所以您可转发给您的朋友。 真诚感谢您能拨冗阅读! 二 女儿的亮点 幼儿园与小学 女儿是幸运的,幼儿园和小学就读的是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我的家乡A市某师范大学的附属幼儿园和小学,学习成绩总能排在前几位。三岁入园,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很快就表现出众,成为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孩子。在小学,孩子一到三年级的班主任R老师曾对我说,她观察了三年,我女儿和另外两个同学,上课注意力最集中,眼神总是跟着老师走,今后这三个孩子不会有错。R老师的话还真应验了,这三个孩子后来都先后考入了北京大学。 这个阶段,女儿曾遇到过两次较大的锻炼机会。一次在幼儿园,参加舞蹈班排练没被指导老师看好——舞姿太给力,表情不会夸张,却被看好她的口才和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结果被推选为全区幼儿园汇演的小报幕员,与区电视台主持人一块主持节目。另一次在小学,参加学生合唱团,被老师选为领唱。这两次对孩子的激励作

文档评论(0)

mcplj198370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