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潮汕民居,极致在民间
“金厝边,银亲戚”
潮汕有句俗语“金厝(音同“错”)边,银亲戚”。厝,为潮汕话里的居住地之意,厝边即邻居。即使到了现代,潮汕乡间的传统民俗和宗族观念依然保存较好。建筑形态和居住其间的居民往往是共生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人的心理意识决定其所居住的建筑形态,而随着时年更迭,建筑形态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心理。
潮汕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传统,其民居建筑形象很难通过一间单独的老屋展现,而是要由一座院落、一条街巷、甚至一个村落,才能将整个建筑群体系统地反映出来。这些乡村聚落以宗族祠堂为中心,民居则围绕宗祠展开。老屋大多集中布局,相互毗邻,排列整齐,四周街巷围绕,表现出严整、封闭的特点。建筑宅院内部的空间虽为封闭,但其村落群体布局却注重邻里亲情的联系,表现出一种亲和力。
潮汕民居从最开始选址就十分注重风水,它们都有共同的规律:以近水、近田、近交通为首选,最理想的是几者兼备。如若自然条件不允许,人们就会引溪流,挖池塘,做成“风水池”。这一方面满足风水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几乎每个村落都建在青山绿水间。
每一个在乡间长大的潮汕人记忆中都会有一棵大榕树,它们或立于村口,或站在路旁,或伫于溪边。榕树树冠阔大,亭亭如盖,舒张在乡村中的白墙灰瓦之上。下垂的榕须传递着根深叶茂的展望和落叶归根的意识,历来深得潮汕人心。榕荫下的池塘边常常放置有石条,围成一个个落脚点。冬天可晒日,夏天可纳凉。乡民亦在此品工夫茶,唱潮剧。这种向内的团聚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集结点,在这里活动的人们感受到邻里亲情,从而极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潮汕人聚族而居的观念因此而代代延续。 “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傅”
“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傅”是潮汕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典故。清末,有两个石雕师傅要雕刻一条石雕上牧童手里的悬空牛索,牛索穿过牛鼻、细如牙签,极为考验工匠的技艺。两位师傅费劲心力,却总在即将成功时不慎将牛索弄断。好胜的石雕师傅们十分懊丧,自觉无颜面对盛情招待的主人,背起包袱远走他乡。“激死三个师傅”自然是民间添油加醋的说法,待到第三位师傅,他吸取了之前两位师傅的教训,改进工艺,先将石块放在水中浸泡,接着用杨桃汁使其变软,最后细磨轻刮,才终于没有重蹈前两位师傅的覆辙。
这块石雕,正位于潮州市潮安县金砂乡从熙公祠门楼的南面,从熙公祠是“资政第”的中心建筑。清末富商华侨陈旭年,功成名就后回乡营建了“资政第”,这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潮汕大府第建造历时14年,耗资26万银元。虽然它的部分建筑在20世纪初的潮汕大地震中已被毁坏,但从熙公祠仍基本保存完整,并以其高超的石雕等装饰艺术扬名。
曾经巧夺天工般雕成的牛索虽早被毁坏,且已被后人以其他材料修补,但过去工匠们对精致的追求却依然体现在从熙公祠的每一处细节中。单是在门楼,就有诸多细节让人细品。门楼为凹斗三门式,门楼立着由整石雕刻的四棱檐柱,柱上横梁悬有倒挂的石雕花篮,花篮层次繁复,其上篾条清晰可见,雕工极为精致。梁架上则装满了内容丰富的镂空石雕饰品。用圆雕法雕刻而成的螃蟹斗座形态逼真,此蟹为母蟹,腹甲饱满,似怀卵欲生,其双螯大而有力,紧夹芦苇,旁衬水草及浪花,写实风格浓郁。左右梁架上还分别有两座龙虾斗座,一俯一仰,虾须以刀刻成线,由数道合而为一,旁边同样衬以水草,刚中有柔。
最为精彩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2幅石雕挂屏,内容分别为“士农工商”和“渔樵耕读”。它们用S形构图,通过巧妙穿插和安排,将二十来个不同时空的人物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石雕上的细节,从各式人物的形态、动作、表情,到人物手中的锄头、扁担、罗伞等用具,甚至是渔网的疏密,无不刻画的细腻逼真。近十多年来我曾多次前去观看,每一次都觉意犹未尽,面对这些精美的石雕,眼前总能浮现出近百年前工匠们经年累月,倾心雕琢的场景。
深入潮汕民间,这般精致的装饰艺术不在少数。潮汕乡土建筑的装饰种类繁多,雕刻有石雕、木雕等,塑造有嵌瓷、灰塑等,彩绘有平面彩绘、灰塑彩绘、门神彩绘、描金漆画等。其装饰范围也颇广,门窗户扇、墙头屋脊、外墙檐下、梁架下,无所不有。那些细腻繁复,巧夺天工般的装饰艺术,就这般依附在老屋上,见证着老屋的岁月更迭。 “斗工”激励
“自从二五出门庭,两个余月无事领……离家设帐向夷邦,忽觉春光已半空……”这是汕头老城区侨批文物馆里展示的一封侨批内容。侨批,过去海外侨胞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汇款凭证,并常连带家书及简单附言。自清代乾隆年间,大批潮汕人为生活所迫,乘坐“红头船”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开拓创业。经历了两三代人的发展,不少人事业有成,积累了一定财富。出外发家之人讲究叶落归根,回祖上起厝,以光耀列祖列宗,造福子孙后代。建祠堂,起大厝,成为许多海外潮汕人的时尚,这极大地促进了潮汕老屋的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