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痤疮的中医辨治
关键词:痤疮;辨证分型;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75.98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12-0093-02
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常发于青年男女的颜面及胸背部,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瘢痕等为主要损害。临床具有治疗显效慢、易于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特点。笔者就本病的中医辨治探讨如下。
1 病因病机
痤疮属中医“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等范畴。其病因病机早在《内经》中已有论及,如《素问?生气通天气论篇》云:“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指出痤疮的产生是因劳、汗、风、寒及郁,即劳作或疲劳使卫气相对亏虚时,皮肤表面有汗液泌出,此时感受风邪、寒邪,互相搏结,气血郁滞而发为痤疮。《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又说:“汗出见湿,乃生痤?。”指汗出之后,毛孔空虚,易于被外湿侵入,郁聚于局部,则发为痤疮。《医宗金鉴?肺风粉刺》云:“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曰:“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外科启玄?肺风疮齄鼻疮》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以致热血凝结于面所有。”以上论述均认为血热是痤疮的成因。近年来,中医在传统的风热、肺热、血热发病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血瘀、湿热、痰结、肾虚等观点,认为痤疮的形成源于下、中、上三焦,属于实证或实中夹虚,病位在气分、血分。若素体阳热,营血偏热,为其内因,源于下焦;嗜食甘肥辛热,阳明多气多血助其化生湿热,源于中焦;六淫之火侵袭肌表,太阴多气少血助毒热上行,蕴郁头面或胸背肌肤为其外因,源于上焦[1]。
笔者认为,皮肤既是人体的防御器官,又是人体的排泄器
官,位居人体最外层且面积最大,主司人体玄府之开阖,气血津液之分布,气机之出入,故凡内外环境,或五脏六腑,或气血阴阳发生变化,均能造成皮肤发生病变。就痤疮言,风、寒、湿、热、痰、瘀、虚均可成为其发病因素,因好发于颜面及背部,涉及诸多阳经巡行部位,而以阳热邪气成为其中最突出的好发因素。其病理变化可呈现风热郁表、寒凝热郁、湿热郁表、痰热郁结、瘀热阻滞、气虚热伏、血虚热蕴、阴虚燥热之多种不同机转。故临床治疗痤疮须谨守病机,相应治之。
2 分型辨治
2.1 风热郁表型
此型多为新发痤疮,病程较短。证见颜面肤色潮红,皮疹以红色丘疹为主,或觉痒痛,鼻息气热,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因素体阳热,又遇风热邪气,皮肤油、汗排出不畅,气血郁闭皮毛而发病。治以疏风散热,兼泻肺凉血。药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黄芩、浮萍、生地黄、牡丹皮、白鲜皮等。
2.2 寒凝热郁型
此型或有明确感受风寒、寒湿之诱因,肤色白皙,无明显油脂附着。证见颜面黑头或白头粉刺居多,皮疹为淡红色丘疹,分布不集中,不痛不痒,无口干渴,大便不干或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滑。因素体脾胃虚弱,卫气不足,感受寒邪但不能及时散邪于表,使邪气闭郁化热于皮肤而发病。治以辛温宣散,兼健脾和胃。药选荆芥、防风、白芷、蝉蜕、连翘、牡丹皮、赤芍、炒白术、陈皮、生姜皮等。
2.3 湿热郁表型
本型颜面肤质油腻或面部污垢,痤疮多见于口周,红色丘疹,质地较硬有疼痛,少有脓疱,可见于各年龄段,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滑数。为素体阳热偏盛,加之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化湿生热,湿热熏蒸于面而成。治以清热利湿,兼消食导滞。药用黄芩、黄柏、苦参、石膏、车前草、六一散、薏苡仁、焦槟榔、枳实等。
2.4 痰热郁结型
证见红色皮疹大小不等,以质地或软或硬之疖肿为主,病情缠绵,皮疹此起彼伏,或见脓疱,腹胀,或伴口臭,便秘溺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型患者常偏嗜辛辣之品或酗酒,喜食鱼腥肥甘之品,使中焦运化不周,痰热内生而发病。治宜清热化痰,兼解毒散结。药用黄芩、黄连、海藻、枇杷叶、全瓜蒌、浙贝母、蒲公英、紫花地丁、皂角刺、白蒺藜等。
2.5 瘀热阻滞型
皮疹旷久不愈,颜色不一,或暗或鲜,结节样丘疹多,或伴瘢痕与色素沉着,舌质黯红,或舌边尖有瘀点,苔黄,脉弦或涩。因热邪久郁肌肤,化生热毒炽盛,灼伤血络,气血凝滞而留瘀,瘀热互结则见皮疹坚硬疼痛。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兼软坚散结。药用蒲公英、野菊花、白花蛇舌草、连翘、玄参、生地黄、牡丹皮、穿山甲、红花、莪术、牡蛎等。
2.6 气虚热伏型
证见面部痤疮基底较大,漫肿无头,色泽黯红不鲜,久不成脓,久结不散,不痛不痒,或偶有轻微皮肤瘙痒,皮下闷热感,皮肤、面色不华,汗出少或无汗,口淡不渴,神疲气怯,舌淡红、或有齿痕,苔薄,脉形大而力弱。感受外邪,气虚无以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