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蝈蝈葫芦的历史渊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史学园地I东昌蝈蝈葫芦的历史渊源贺军(聊城大学艺术学院,山东聊城25259)摘要:蝈蝈葫芦是产生于聊城地区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品,是运河两岸人民的一项家庭手工业,历经百年而不衰。从历史上看,东昌蝈蝈葫芦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艺术创造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物质性和精神性生产高度结合的创造性行为。东昌蝈蝈葫芦是在怡养鸣虫的风俗活动的推动下诞生的,追溯这种活动的历史渊源,可以得知东昌蝈蝈葫芦兴起的历史因素。关键词:东昌府;蝈蝈葫芦;历史渊源中图分类号:K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9(28)12-16-3顾名思议,蝈蝈葫芦是用葫芦怡养蝈蝈这种鸣虫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品,其实畜养鸣虫作为一种极有趣和吸引力的活动,它的形成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且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东昌蝈蝈产生和繁荣的明清时代之前,鸣虫的怡养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一、唐代宫中对鸣虫的偏爱据记载:畜养蟋蟀听其鸣叫以为娱乐出现于唐代天宝年间,与斗蟋蟀为戏的出现基本同时。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蟋蟀,闭于笼中,置于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这是有关畜养鸣虫最早的记载。作者王仁裕是五代人,距唐不远,所说当可信。据此,古代畜养鸣虫的做法先起自宫中,后来才传入民间。宫女们畜养蟋蟀并不是什么高雅之事,只不过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寄托。因为在封建帝王的后宫中,无数良家少女被禁锢其中,虽然物质上颇富有,衣绫罗,食珍馐,但精神上却是很空虚、贫乏的,人人都有满腹的怨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有一首白头吟,写尽了这些宫女们解闷消遣的游戏,用金笼畜养蟋蟀显然也是宫女们解闷消遣的游戏之一。用金笼畜养一头小小的蟋蟀,放于枕畔,听着悲切感人的虫鸣,聊以自慰,以度过漫漫长夜,这就是唐代宫女们发明畜养鸣虫的真正动机。唐代民间除学习宫女们的做法,畜养蟋蟀以外,还以养蝉为乐。清异录载:“唐世京城,游手夏月采蝉货之,唱曰‘只卖青林乐!’妇妾小儿争买,以笼悬窗户间。亦有验其声长短为胜负者,谓之‘仙虫社’。”以笼养蝉,现在已没有这种做法。不过唐代的长安城里不但有,而且还很流行;否则便不会有人专门捉到蝉拿到大街上来出售。他们还为蝉起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青林乐”。买主多是妇女儿童。古代家庭娱乐甚少,主妇们闲得无聊,买只蝉来挂到窗前,听着它那顿挫悠扬的长鸣,也算是一种精神娱乐吧。二、宋代斗蟀风俗的盛行宋代养蟋蟀之风甚盛,不过这时养蟋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斗,不是作为鸣虫畜养的。那么这时是否有人畜养鸣虫呢?仍然有。宋代罗愿的尔雅翼在解释“莎鸡”时说:“莎鸡振羽作声,其状头小而羽大,有青褐两种。率以六月振羽作声,还夜札札不止。其声如纺丝之声,故一名棱鸡,一名络纬。今俗人谓之络丝娘。盖其鸣时又正当络丝之候,故豳诗云‘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也。寒则渐近人。今小儿夜亦养之,听其声。能食瓜苋之属。”这里说的“莎鸡”即纺织娘,现在亦为南方人所喜养。罗愿对纺织娘的体色、叫声及食性儿方面的描写都是很准确的,可见他曾有过细致的观察。在此之前的宋苏颂在本草图经中已经提到过,不过记载较简:“今所谓莎鸡者,亦生樗木上,六月后出,飞而振羽,索索作声。人或畜之樊中。”这里说的“莎鸡”是指纺织娘,不是蟋蟀。所谓“畜之樊中”就是养在笼子里,听它的鸣叫声。三、明代畜养鸣虫蝈蝈的开启唐宋两朝玩赏鸣虫,除了无聊的宫女外,就是妇女儿童,似乎正人君子不屑为之,也没有形成一股较强的社会风气。至明代,这种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明代斗蟋蟀的风气比宋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对鸣虫的畜养玩赏,亦渐有发展之势。与斗蟋蟀相比,鸣早既能以鸣声娱人,又无破财之忧,有益而无害,故极得一般民众乃至文人雅士的喜爱。这时畜养的鸣虫品种大大增加,扩大了趣味范围,而且还发明了人工繁殖鸣虫的方法,品玩技术明显提高。袁宏道促织志在谈到斗蟋的同时,最先提到了蝈蝈的畜养:“有一种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亦捕养之;南人谓之纺织娘。食丝瓜及瓜穰,音声与促强相似而清越过之。余尝畜二笼,挂之檐间。露下凄声彻夜,酸楚异常,俗耳为之一清。少时读书杜庄,晞发松林景象,如在目前。自以蛙吹鹤唳,不能及也。”这位明代的著名诗人对蝈蝈的叫声很欣赏,而且引起了他对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回忆。北京人现在仍然最喜养蝈蝈,可见是有传统的,起码在四百年前就已经有了这个习俗。在此之前的各种记载中都没有提到蝈蝈,主要原因是前人将蝈蝈和纺织娘混为一物,没有区别开。刘侗帝京景物略记之更详:“然嬉之虫,又不直促织。有虫黑色,锐前而丰后,须尾皆岐,以跃飞,以翼鸣,其声稜稜,秋虫也。暗即鸣,鸣竟刻,明即止。瓶以琉璃,饲以青蒿,状其声名之,曰金钟儿。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虫也,络纬是也。昼而曝,斯鸣矣;夕而热,斯鸣矣

文档评论(0)

dart00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