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隆之际高拱遭罢黜事件之悬疑
?
关键词:隆庆 万历 首辅 罢黜 壬申政变
?
?明代共计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自太祖洪武元年(1368)至毅宗崇祯十七年(1644),留给历史的悬疑诚多。如国号之谜、惠帝之谜、塔山守将之谜等,可谓比比皆是。这其中,隆庆、万历之际,对首相阁权的激烈争夺,及首辅与次辅,阁权与阉权之间尔虞我诈的殊死倾轧,演绎了晚明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一场政治大戏,尤其以隆庆壬申政变中首辅高拱的被罢离朝最具代表性和争议性,以下便是对此历史事件的一点探讨,希望在历史的迷雾中寻找些许蛛丝马迹。
?高拱被罢黜首辅,次辅张居正到底有没有与司礼太监冯保勾结?是争论的焦点,历来学者的看法便不尽统一。而《明史》的记载却颇为清晰,大意即高拱与冯保的矛盾、高拱与张居正的矛盾,促使张居正与冯保的联合,最终导致高拱的下野。《明史.高拱传》有‘冯保者,中人,性黠,次当掌司礼监,拱荐陈洪及孟冲,帝从之,保以是怨拱。而居正与保深相结’、《明史.张居正传》有‘而拱客构居正纳阶子三万金,拱以诮居正。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拱谢不审,两人交遂离。’的文字记录。
2009年10月21日,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在他主讲的《风雨张居正》第十集之《可疑的勾结》中提出相悖的意见,即不同意《明史》关于张、冯二人勾结暗算高拱这一传统甚至在后人心目中几近权威的观点。按照郦先生的原话表述:‘虽然张居正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按照《明史》的说法,他的胜利似乎有点不太光彩,是耍了阴谋、耍了手段的。因为《明史》是一部正史,所以这种论调对后来的影响就很大,历来有关张居正的不论是传记作品、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在这一点上都大肆渲染高拱和张居正之间这种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说老实话,我个人对明史的这种观点包括叙述方式非常不认同’。
其实,自隆庆壬申政变发生后,对冯、张勾结之说存有异议的学者不仅仅有郦教授。中国传统里,有所谓的百家争鸣。在被时间湮没的历史古道里,如何才能做到‘通古今,若亲目’呢?除了按照《三字经》里‘读史者,考实录’外,还要博览群书,尽可能的找到充分的原始史料、包括时人的著作、笔记及国外的相关记载。在这里,笔者对《明史》叙述壬申政变始末之观点持肯定态度,不太同意郦波副教授所持观点。
一、《高拱全集》与《病榻遗言》对张、冯勾结陷害的记录
《高拱全集》是高拱一生著作的总汇,囊括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造诣、及实学态度。而《高拱全集》中所收录的‘《病榻遗言》是高拱的回忆录,记述了他在隆庆六年(1572)上半年穆宗弥留之际受顾命的详细经过;追述了他同张居正、冯保矛盾的缘由,以及隆庆六年六月中他被罢官的详情;揭露了万历元年(1573)春,张、冯借用王大臣一案企图诛杀高拱的阴谋,写成于万历元年下半年。《四库全书》存目提要指出:是编备述与张居正先后构陷之端,一曰顾命纪事,二曰矛盾缘由,三曰毒害深谋。’(岳金西、岳天雷《高拱全集.前言》中州古籍出版社)
但对于《病榻遗言》的真伪,学者的争论更加热烈。如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说‘高拱《病榻遗言》,《明史稿》颇采之,《明史》即不用其语’《四库全书》在其存目提要里指出:‘以史考之,不尽实录’
笔者以为,孟森先生也仅仅列举出《明史》与《明史稿》这两部著作在史料采集上的一点不同,并未明确告知《病榻遗言》系高拱伪作。《四库全书》存目提要的作者也未能在‘不尽实录’的基础上提出证据佐证自己的结论。而岳金西、岳天雷先生在其整理出版的《高拱全集》的前言部分亦针对黄仁宇先生的质疑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谈高拱遗著对处置张居正一案的威力和作用究竟有多大的问题,也不谈作者对高拱脱离史实的评价问题,仅就其对该书的质疑和责难说点我们的看法:第一,该说是高拱对在壬申政变前的全过程回忆录,绝不是他玩弄“权术”胡编乱造的产物。第二,此书确系高拱手笔,完稿于万历元年王大臣案件结案之后。这时他还没有老朽糊涂到不能执笔的程度,因为此后他还写了《问辩录》、《本语》等几部大部头著作。正如高有闻所说:“及归里,日读书于适志园之敬仰堂、澄心洞,而著作益力。”所谓是否“手笔”、“口述”、“大可研究”云云,不过是论者的主观臆断和猜想而已。第三,此书内容的可靠性与情节的真实性是不容怀疑的,也是不难判断的。因为该书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在穆宗《实录》和神宗《实录》中都有所记载,其他史书也有或多或少的述评,例如穆宗临终顾命一节,穆宗、神宗《实录》都有所记载,甚至细节也有所描述。其记载与高拱回忆的完全相同。再如王大臣一案,张居正两次上疏,神宗《实录》卷九均有记载:前疏说是罪犯挟刃谋逆,要追究“指使构陷之人”,矛头对准高拱,此后朝议纷纷,又经杨博、葛守礼劝导,二次上疏则说“奸人王大臣妄攀主者”、“宜稍缓其狱”、“若推求太急,恐诬及善类”,开始为高拱开脱。“盖居正初疏,意有所欲中,会廷议汹汹,故有是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