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 诗词鉴赏之一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2009安徽高考题) 小重山?端午 ( 元 · 舒颉Dí )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 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4分) 【试题解析】从作者来看,该题选择了安徽诗人的作品作为命题材料,体现了地方文化色彩。从诗歌内容来看,选择了“端午”主题的诗作,这与近两年的民俗等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呼声相一致,巧妙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小重山?端午》既浓墨重彩描绘出一幅端午的民间风俗画(如,古人在端午这一天,往往会佩一种由苍术、白芷、大黄、芸香等中草药制成的“避瘟丹”,或将其在室内燃点,以此来避疫祛毒。还有人将五色丝线缠在孩子的手臂上,叫做朱索或长命缕,据说也可以降伏鬼怪),又热情洋溢歌颂了诗人屈原的忠贞义气,最后写读《离骚》之情景,令人回味无穷。 【参考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试题解析】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这里特别注意的是,题目要求“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手法:对比。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赏析】 自从各省可以自主命题以来,命题者无不把本省的历史文化融入试题的考察中,目的在于促使本省学生去了解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培养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人才。这一倾向,在语文试题中得到了最好体现。因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包容性和开放性最强的科目,各地区 历史文化可以最大限度的在语文试题中体现出来。 ?????? 今年安徽高考语文卷的诗歌鉴赏选的是舒頔的一首散曲。舒頔何许人也?似乎并没有在各中版 的文学史上留下的名字,查了一下《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里有他的小传: ?????? “舒頔。字道原,绩溪人,年十五六,与同郡程文,讲明经史之学。后至元中,辟贵池教谕。秩满,转台州学正。遭逢世乱,奉亲归遁山中。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其诗盘郁苍古 不染纤巧织纴之习。书法尤朴拙,识者以为得汉隶法。学者称贞素先生。有《华阳贞素斋集》七卷。” ?????? 舒頔生于1304,死于1377年,处于元明易代之际(元朝灭于1368年),正如上文说的“遭逢乱世”。“尝避寇岩谷,被执,頔正色叱贼,贼感而释之”。从“避寇”、“被执”、“叱贼”等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贼寇指的当然是朱元璋等起义军,“入明屡召不出,洪武十年(一三七七)终老于家”,这些记载告诉我们,舒頔和元朝的情感联系。这一点对理解本诗是极其重要的,命题人没有在注释里注明舒頔生活的时代,影响了考生对诗歌内涵的准确把握,不能说不是一个失误。当然,如果安徽的地方教材中 对舒頔其人其诗的介绍,又另当别论,因为舒頔是绩溪人,绩溪在安徽,这也是命题人选这首诗的原因。 ?????? 本曲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画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与下片的“无人解”形成鲜明对比。但沅湘之水却把作者带入了历史,通过纪怀屈原抒发自己对元朝覆灭的感伤和不仕明朝的节烈,“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等诗句传达就是作者的伤感失落,而“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则表明了作者对元朝的忠贞决心。“树转午阴凉”,以景结情, 情在景中,是古诗词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余韵缭绕的效果。作者的悲观绝望之情溢于言表。 ?????? 历来写端午的诗词都很多,多半会提到屈原的旧事,借屈原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或者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失落情怀,或者赞扬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义之心,总之,流不尽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国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梅尧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 (文秀),“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戴叔伦)。 ?????? 读中国古诗词总让人觉得气闷,而没有怒发冲冠的畅快,好像他们只会躲在角落里哀怨或者表明忠心,从来都不会愤怒似的。最多

文档评论(0)

xzn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