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杜甫的经历看他的儒家精神
作者简介:王美龄,女,甘肃兰州 198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摘要:作为诗人,杜甫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伟大的诗篇;作为一名古代士大夫,杜甫他是一位有品性的士大夫,用他的精神在感染着我们,在他一生中,他始终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怀抱着兼济天下的情怀和积极进取,刚健有力的人生态度,努力的实践着自己儒家抱负。
关键词:杜甫;经历;儒家精神
要讨论杜甫身上的儒家精神,必须知道什么是儒家思想。“儒”字的出现以及人们对“儒”的评价,最早大致是在春秋后期。孔子对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这是中国古籍关于“儒”字的最早记载。在《礼记·儒行》,孔子在对答鲁哀公的问话中,对“儒”的行为方式和品格作了系统的说明,并进行了总结说:“儒家者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主,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通过孔子的表述,我们看到,真正的“儒”,是有知识、懂礼仪,并且具有独立人格和高尚品德的知识分子。这也正是“儒家”和“儒家思想”形成的基础和起点。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即可以转化为人内在的品质与性格。孟子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他的“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其核心也是对人的尊重和关怀。所谓“仁政”,也就是要“以德服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可见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不忍之心”,“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杜甫是实践孟子“不忍之心为仁”的典型。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对自己的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引以为自豪——“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杜甫以“奉儒”和“守官”并举,且置“奉儒”于“守官”之前,就是意味着他重“守官”,更重“奉儒”,他是要通过做官来推行儒家之道。他在诗文中,多次提到儒家,以下从杜甫的三个时期重要时期分别论述其儒家精神:
一、漫游期(712——745)
杜甫从小就开始学诗:“学诗犹孺子”,十四五岁,学业有成,就开始在洛阳文坛与名流交往,“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可见少年时的杜甫才学的确出色。为开阔眼界、增长阅历,杜甫很早就开始了漫游生活。
731年她开始了历时四年的吴越之游。这次漫游从他晚年回忆往事的《壮游》诗中略窥一二:“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论语·泰伯》开篇就说:“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以得而称焉。’”“孝悌”、“礼让”这些都是儒家传统思想,杜甫自小就受到这种教育,对太伯是极其景仰,如今亲临太伯庙、太伯坟而致敬,想到“泰伯让而世好争,所以‘抚事’而堕泪”[1]。“每趋”表明不止一次,可见对太伯的仰慕是到了很高的程度。
735年杜甫返回东都,考进士而不第。但他并没有懊悔,第二年又去齐赵漫游,过了一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此时的杜甫年轻气盛,在他的《望岳》一诗中感受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写泰山雄奇之美,更突出地表现了他磅礴的气势、开阔的胸怀,以及远大的抱负。杜甫“立登要路津”的儒家济世理想在这里已经崭露头角。同时我们看见了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杜甫,昂扬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741年杜甫从齐鲁归洛阳,在洛阳东的首阳山下有他的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坟墓。这年寒食日,新居落成,作《祭当阳君文》,表明他“不敢忘本,不敢违仁”的决心,要继承为官行道的家庭传统,勉励自己建功立业。
二、长安十年(746——755)
746年,35岁的杜甫入长安。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通过向达官贵人投赠诗篇和向朝廷献赋的方法进入仕途,但这些努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地失望,直到755年他仍是一介布衣。由于仕途不通,经济上没有来源,杜甫在长安的生活日益窘迫,甚至沦落到与贫民为伍去购买减价的官米的地步,饥饿的威胁真的降临到他的头上了!他越来越深刻地体验着人生的艰辛,诗人的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752年他与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同登大雁塔,写下了《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就是这一思想转变的最好例证,穷筹潦倒、衣食艰难的诗人并没有把目光局限于个人的生活,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一登高临远,就立即将眼前景物与整个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眺望太宗的昭陵而缅怀大唐帝国的全盛时代。当时,同登慈恩寺塔的岑参和储光羲的诗,重点在于佛寺中的浮图,把登塔时看到的景物与佛家教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杜甫独自站在迥然挺出的高度之上。他不在乎遥远的佛国、精微的义理,不在乎个人的蹭蹬、生活的悲辛,只在乎现实的人间、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