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廖志豪:苏州的府学、书院与社学
苏州的文化教育事业,可追溯到春秋末年。被誉为“南方夫子”的常熟言偃,就曾负笈北上,投师孔门,成为孔子的大弟子,他学成归来,在家乡大力传播儒学,使荆蛮之地受到鲁文化的影响,孔子之道渐于吴,吴俗乃大变,千载之下学者益多,家诗书而户礼乐。秦汉以来,儒学的传播逐渐普遍,东汉永元(89至104年)中,会稽太守张霸,大力提倡经学。郡中青年人相互砾砺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读声,由于许多人受到教育,社会风气为之,路不拾遗,乡民安居乐业,从官吏到百姓都讲孝让。隋、唐以后,苏州成为雄州,经济有所发展,为了适应科举制度的需要,学校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据《新唐书》载:团练观察使李栖筠在苏设立学庐,起拜学宫为师,身执经问义,远近趋慕,致徒数百人。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县令王纲在文庙右边设馆以训生徒。入宋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科举制度的影响,苏州的教育事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苏州不仅有府学、县学;而且书院、义学林立。特别是范仲淹创办郡学更是为人所称道。
一、北宋范仲淹所创建郡学的规模、概貌、沿革与兴衰
据《吴县志·文庙》与《府学金石目》等书载:“景祐元年,范文正公仲淹守乡郡,因州人朱公绰等请兴闻于朝。二年乃诏苏州立学,并给学田五顷,公即以所购钱氏南园巽隅地,旧歇卜宅者割以创焉。当时的格局是“左为广殿,右为公堂,泮池在前,斋室在旁”,可容纳二十多人就学。这说明规模是不大的,但还有人认为,府学太广了。范仲淹有远见,认为一旦府学有所发展,恐异日以为小也。府学建成后,所处的环境是极其清幽的,真所谓:“高木清流,交荫环酾”。原南园故地留下的水系与林木皆为保存,如种植的辛夷,百杆黄杨,公堂槐、鼎足松、大双桐、玲珑石,景物故旧宜人,至今道山亭上犹残存一棵五代的松树。
府学建成后,范仲淹聘请著名学者胡媛、孙明复,来苏州讲学。
胡瑗(993—1059),江苏海陵人(今泰州),字翼之,世称安定先生,以经术教授吴中。景祐初,更定雅乐,以范仲淹荐,与阮逸同校钟律,分造钟馨。后教授湖州,学徒常数百人,视诸生如弟子,教学有法,规章制度悉备,庆历时兴太学即吸取其教学法,皇祐时任国子监直讲。嘉祐初,擢太子中允,天章阁侍讲,乃主持太学。在太学日久,弟子益众,礼部所得士,其弟子十居四、五,后以太常博士致仕。一生著有《周易口义》、《洪范口义》、《皇祐新乐签记》等。
胡与范仲淹的关系很密切。范仲淹很器重胡,先是叫他掌学,举他做学官,叫长子范纯礼拜他为师。
孙明复与范仲淹有段师生关系。早在范仲淹出守南京,在当地府学教书时,就认识了孙明复,孙明复跟范仲淹学《春秋》,十年之后,孙明复在泰山南边筑了一个书屋,取名“泰山书院”,聚徒讲学,成了一位专长《春秋》的大学者。再过几年,孙明复被召至太学专讲《春秋》,名闻遐迩,范仲淹多次聘请孙明复到苏州讲学,并举荐他任国子监直讲。
这二位大学者,对苏州士子谆谆善诱,弟子从者如云。
以后,有宋一代,府学的范围逐渐有所扩大,招收的学员与教学其影响也日益深远。
据《吴县志·文庙》载:宋嘉祐年间(1057年)知州富严以“学本之余钱,僦工市材,直公堂之南,临泮池建六经阁”,化去了1200钱,盖起了18楹屋。熙宁时期(1089年),李延又以南园地扩充。一直到元祐时(1057年),时隔五十年后,府学的面貌焕然一新,教学事业有所发展。当时参加府学学习的人日益增多,掌教者是朱公绰的儿子朱长文。
朱长文,吴县人,字伯原,未冠举进士,筑室乐圃坊,又称乐圃先生,专门著书不仕,吴人化其贤,名动京师。元祐中事为秘书省,元符初卒。他与大书法家米芾极为友好,故米芾曾为他书撰朱乐圃先生墓表。朱长文对经学很有研究,六经皆有辟论,著有《吴郡图经续记》、《墨池编》、《琴台志》、《乐圃余稿》等书。
府学的师资很重要,这是继胡瑗、孙明复之后,朱长文掌府学教授之席,无疑对培养人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元祐四年(1089年)上半年,朱长文欲使府学“广辟斋庐,请以南园隙地拓之”。正巧范仲淹的儿子范纯礼制暨江淮六路漕事,路经苏州,看望了天平山范氏祖坟,范庄前的范氏义庄以及南园的府学。朱长文拓建府学的动议,得到了范纯礼的支持。范纯礼奏报朝廷后,诏给度牒十纸充其费,(按:度牒可出售)再加上地主官吏以关赋之财,助以施工,府学的拓建工程历一年而竣工。“公堂扩如也,廊庑翼如也,斋室凡二十二,而始作者十为屋总百有五十楹,立文正公(范仲淹)安定先生(胡瑗)祠宇,迁校试厅于公堂之阴,榜曰传道,庖厨澡室莫不广洁窈然而深广”。府学经费的来源取之于学田的收入,“凡学田之佃于人而隐度者为之括而实之”。就这样府学的教学与生活实施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到了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由于金兵南下,平江城被大火焚烧三天三夜,成为废墟。府学也不能在免,学宫一片荒芜成了荆榛瓦砾之地,但大成殿梁架尚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