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熹与闽南文学关键字:朱熹、闽南文学。朱熹的学术思想朱熹(1130—1200),南宋大儒。父亲朱松,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人,是一个学者兼反对主和派的官员,北宋末年来福建任政和县尉,南宋高宗时,转任尤溪县尉;建炎四年,生朱熹于尤溪。绍兴初,又任福建泉州石井镇(今晋江安海,非南安石井)税监。在闽时,因遇乱奔走于闽北等地及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朱熹幼年,在乱离、贫困中刻苦求学。十四岁(1143),父卒于福建建安(今建瓯),得父友刘子羽之助定居福建崇安。又遵父遗命,受学于崇安著名儒者刘子翚、胡宪、刘勉之;勉之妻之以女。年十八(1147)中举,十九(1148)中进士。年二十二(1151),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二十八岁(1157)离开同安。当时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曾传其学于福建将乐人杨时,杨时传延平(今福建南平)人罗从彦,从彦传同乡李侗。朱熹在同安任内及任满后,数次到延平就教于李侗,拜李侗为师。成为“二程学派”的传人。朱熹生平,志在宏扬学术,不求官职显达,虽多次受人荐举,多次应召入朝言事与上书议论朝政;然感到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故又多次力辞内外官职。内官多只挂虚衔,外放奉祠。先后提举台州道观、武夷冲祐观、华州云台观、南京鸿庆宫、嵩山崇福宫;只以极短的时间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再兼实录院同修撰。外官再任监潭州南岳庙、知南康军、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在职时间也不长。晚年,移居福建建阳。宋宁宗庆元二年六十七岁时(1196),以忤韩侘胄党,被劾宣扬“伪学”,罢职归家。六年(1200)七十一岁时,卒于建阳。《宋史》本传称:“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九年),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少依父友刘子羽,寓建之崇安,后徙建阳之考亭,箪瓢屡空,晏如也。”朱熹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是“经学”。汉人治经,有今古文派别之争,特别注意文字训诂及典章制度的考释。沿至唐代,此风不变,而注的文字更为详尽繁多,又特重《五经》之注,唐孔颖达主编的《五经正义》可为代表,统称“汉学”。宋人治经,尤其是理学家的注经,不重训诂典章的详考,而重义理的发挥,文字力求简明,见解常有异于汉唐,又从重《五经》进而为重《四书》,创立新的学风,称为“宋学”。朱熹正是经学中的“宋学”大师。经学家治《易》,有“义理”、“象数”二派,宋理学家注《易》,以程颐的《易传》为著,重义理;朱熹《周易本义》,兼论象数。朱熹于《书经》,无注释专书,然论著多质疑《五经正义》沿袭东晋本《古文尚书》篇章及伪孔安国《传》之误,下启请人对此的考辨,见解重要。他对汉代《毛诗故训传》中的《小序》不专信,推翻其中24篇讽喻、本事之说,指为爱情诗;又不专毛公、郑玄之注,兼采“今文”学说,著《诗经集注》,用力甚勤,新解颇多。汉儒传“三礼”,宋王安石著《周官新义》,以助“新政”之行;朱特重《仪礼》的研究,以为书有遺佚,惜所著《仪礼经传集解》尚未完稿;他认为《礼记》是先秦、两汉儒者发挥“礼”义之作,较庞杂;选取其中的《大学》、《中庸》二篇,与《论语》、《孟子》合注,提升其地位,成《四书章句集注》,这书是他生平注经最为审慎和用力的著作,为经学中的“宋学”要典。《春秋》三传,朱氏无注本,然论述颇多,反对死守“褒贬字例”,尤反对以其“义例”行赏罚。《孝经》在《五经》之外,朱熹著《孝经义例》、《孝经刊误》,反对孔子自作之说,认为只首章为孔子与曾子对答而为曾子门人所记,余皆后儒所传。此外,朱熹于史学,有《资治通鉴纲目》一书,为明清统治者所重视,士子作为科试治史的主要读物,后人颇多讥其观点;但此书只《凡例》一卷由熹手定,“纲”由门人依例而修,“目”则出于赵师渊一人之手,非他本人手著。于文学,《诗经集注》,主张从反复“涵永”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宜滥解比喻史实,与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方法有异,而与之并成古代《楚辞》的三大注本。据《朱子语类》,他论文重表现自家心性,重自然,重畅达,曰:“文皆是从道中流出”,“皆从此心写出”,文章“须明理,理明后,文字自然典实。”认为韩愈、欧阳修、苏轼、曾鞏之文畅达,故作《韩文考异》,(选《昌黎文萃》、《欧曾文萃》以供学者研读。其自为文,渊懿畅达,细密自然,风格颇高。诗亦多作,但信手挥写,不像宋代其他诗家的刻意求新变,故机势较平衍;然如传诵人口的《春日》、《观书有感》、《武夷棹歌》等,神韵意境皆佳。生平著作,据《四库全书》载录,包括诗文集、专著及门人辑录的著作,共有七十一种。“理学”在“文革”中被视为“毒草”。其实它是我国思想、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先秦儒学融合魏晋南北朝“玄学”与隋唐“佛学”以后向哲学方面深入发展的产物。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就是当时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朱熹对“理学”的集大成,表现在范围的全面接触和发挥,牵涉面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