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梦·我之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之梦·我之梦   翻阅一张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往事历历在目。那是上世纪1942年的春天,当时我的家乡与北平均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之下,那年我九岁。兄长王德昌是本村里走出去的第一名大学生,在北平辅仁大学就读。为了让我和他一起追梦,将我从村里带到了北平。   从此,我的命运彻底改变了。由一个不谙世事的乡下女孩,变成了中国大都市北平李直均小学一名五年级的跳班生;变成了一名开始介入世事,逐步懂得追求“国之梦·我之梦”的“小 兵”。   岁月如梭,不觉到了1947年,日本人已经投降,国民党又挑起内战,北平成了国统区,而我的家乡已经解放。故乡与北平交通阻断,我和兄长都失去了经济来源,度日艰难。而正这时,兄长不辞而别,去了西北。他是怕我年幼受不住离别的场面,把我托付给同乡安菊英大姐而悄悄上路的,事后大姐好一番劝慰我,更郑重地向我转达了兄长的叮嘱:“刻苦读书,自强自立,做一个有益于大众的人。”听说兄长远走他乡,我痛哭不已。一个14岁女孩,羽翼未丰的我,突然离开了兄长的庇护,在这人海茫茫大都市,将怎样生存下去?后来的生活经历证实了,是兄长对我的教诲,大姐无微不至的庇护,使我得以遮风挡雨,经受住了生活的种种磨砺,走上了新的人生之旅。   岁月一天天流逝,我一天天长大,不觉间就朦朦胧胧地真的走上了一条寻梦和追梦之路,这条路究竟是如何被我走过来的?从1948年的花季女孩到今天,伴随着北平的战与和,新中国成立、建设、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脚步,走过了六十多个春夏秋冬。我,是其中的一个奠基者,参与者,鉴证者。   花季女孩,原是个热血少年   我在成立于晚清民初的一所教会女子学堂“北平慕贞女中”读完了初中、高中,成了北平1949年高中应届毕业生。在战乱时代,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北平,度过那段残暴而又黑暗的时光。亲耳闻听了“沈崇事件”,目睹了在东单广场反动派用机枪扫射示威学生的流血惨案……我义愤填膺、热血沸腾地投入了在北平轰轰烈烈展开的“反饥饿、反内战、反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洪流,成了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北平和平解放的亲历者。我、谢宗仙(冰心先生侄女)等十数名同学,作为当时的“小兵”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青年民主联盟”,后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了北平首批青年团员。   作为母校应届高中毕业生的一个不小的群体,每个人都面临着决择。她们有过上大学的梦,有过这样那样的憧憬。然而,北平刚刚解放,新中国即将成立。党和国家急需要年轻一代,投身革命和建设,报效国家,为民服务,参加新中国的奠基工程。“我不作,谁来作;此时不作,何时作”,就这样,许多同学都放弃了入学清华、北大的良机,“舍小我、为大我”,听从组织召唤,“党叫干啥就干啥,背起背包就出发”。我脱产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是北京市青委(北京团市委前身),职业是一名少先队、青年团干部。后入“中央团校”二期学习。期间参加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并与师生一起在北京怀仁堂光荣地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意气风发、激情似火的青年时代   1954年——21岁的我,再一次响应党的号召。怀着一颗革命的心,意无反顾地再次背起背包远行千里,作为第一批“支边”人员,来到了祖国边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进入内蒙古团委工作。从青工部到组织部,一干就是十七年。1956年2月,我被评为“内蒙古直属机关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59年下放农村劳动,期间受到了上级党组织的表彰和物质奖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奖品只是一个小小的笔记本,拿在手上感觉是沉甸甸的,心里已十分的满足,至今仍在身边珍存。   “俯首甘为儒子牛”的中年时代   1971年,我从中央办的“唐山学习班”结业,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下,去了呼市内蒙古第四毛纺织厂,做了一名劳资干部。职工们评价是:“王师傅日理百机,她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有的称我为恩人;一位我称方大嫂的朋友,当着我的面向她儿女们嘱咐,“永远记住你们的王阿姨。她可是咱家的恩人啊!”一位名叫李迎香的女工,则称我是“济世菩萨”。她曾抱住我哭着说:“不是当年您的帮助,今天我不敢想,该怎样生活呢?”更有一位李姓老工人,曾是六十年代初因被精简而下岗的。当时置身一人,难为生计,绝望之下,自杀未遂。他托朋友找到了我,出于同情,我为他上下奔跑,终于给他在单位找到了一份工作,使他重新获得了生的希望。有了工作,有了收入,娶妻生子,过上了幸福生活。二十多年后,他让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儿子,画了一幅“鹡鸰荷花图”送来我家,亲手将这幅画给我挂在墙壁上。说,“要以这种方式答谢您的知遇之恩”。他们一个个的举动使我不由得落泪了,我流的是一种欣慰的泪水啊!   我从事“劳资”十数年,从没有收过职工一分钱,有人为情所动、送包点心给我。我谢绝不成,总以另外形式回赠对方。正因为我是这样一个人,在我离开单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