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单元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VIP

高中历史 《单元3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特色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1.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特色教案】 【导入】 496年,孝文帝巡幸嵩山。留守洛阳的大子恂对改革一直心怀不满,阴谋策动叛乱。事情败露后,孝文帝将大子恂废为庶人,囚禁于洛阳,次年,又以不思悔改为由,将他处死。同年,鲜卓贵族中的一些元老勾结文武高官发动兵变,也遭到孝文帝坚决镇压。 这些叛乱事件的接踵发生,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孝文帝的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 抵制。那么,孝文帝究竟推行哪些改革措施,使得守旧势力如此不满,企图作垂死挣扎呢? 【探究的主要问题】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重要概念】 均田制 三长制 ◎卓有成效的新制——前期——制度创新(冯太后主持):官吏无俸禄,吏治黑暗,贪污成风。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官吏自筹。惩治贪污。使吏治有了好转。中原战乱,百姓流亡,政府控制着大量的无主荒地。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不种则由政府收回。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是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其他新制推行的出发点。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即邻长、里长、党长性质:北魏基层行政组织。 职责: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推行均田制。 作用:三长制的推行一是健全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地控制;二是有利于推行均田制。 适应均田制,保证国家赋税的征收;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这些改革措施以发展生产,缓和矛盾,巩固政权为目的,形成了以均田制为中心的一整套政治经济制度。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zhǎng)制。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纳大臣李冲的建议,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三长制是北魏基层行政组织。它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使国家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得以完善,取代了为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④推行新的租调制(农民每年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称作“租”,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绢帛等物,称作“调”。)。北魏还颁行了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这就改变了原先赋税征收上的混乱现象,使农民的负担大为减轻。原来那些逃避政府掠夺、受庇于豪强的农民也纷纷转向政府,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指编人正式户籍,承担向国家交纳赋税义务的百姓。)。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增多,国家的租调收人大为增加。 ◎迁都和移风易俗(孝文帝亲政后主持): 这是一幅敦煌壁画中的北魏掌衡(衡是称重量的器具。)武士,他一身鲜卑族服饰,特点是夹领子,小袖口.衣襟左掩。衣身较短。紧窄。加上着长裤。穿革靴,男女头发都梳成辫子盘在头上,适于马上活动,这些装束特点是鲜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 从这座出土的彩釉瓷文官俑看,他身穿披风长袍,头戴风帽,融合了鲜卑与汉族服饰,体现了民族融合。 易服装。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他自己带头穿戴汉族服装,并在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他下令官员上朝时改说汉话,但30岁以上的官员一时难改,可仍讲鲜卑话,暂不处罚;30岁以下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法令,否则要降职。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皇族拓跋氏改姓为元氏,为全国首姓,门第最高;其余鲜卑姓氏也改为汉姓,如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等等。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历史纵横】 门阀制度是封建社会中由世代显贵地主家族把持政权、操纵政治的社会现象。它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以东晋最为典型。在门阀制度下,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高门拥有种种特权,在选官任官等方面享有优待,社会地位亦高人一等。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隋唐才基本中止。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己带头将汉族大地主之女,纳入后宫;又为他的几个弟弟娶中原汉族女子为妻:同时,还将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于洛阳的鲜卑人,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