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课堂:诗歌鉴赏语言答辩.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 欣喜愉悦的情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 相关知识储备 答案:“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景色形象生动地显现了出来,赋予画面动态感。 “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产生曲径探幽的遐想。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动词的妙用。诗人仅仅用一“过”字表示雨刚刚下完,而着意于雨霁云收之后翠绿生新的松色。“过”字,把阵雨带来的清新宜人的气息、景色,轻松自然地托显了出来,同时也隐隐带出了漫步山道的时间进程。“随”字简洁,即随山转折,山道纡绕,峰回路转,诗人随山探源,缘水经山。 答案:“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形容词的妙用。鉴赏“绿”字需结合具体语境,可联想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处的“绿”可理解为“使树绿”,展示的是一种动态美,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春天的生机。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 第三步:有表现手法时点出。 1或描绘了某景象(姿态、神态、氛围、意境) 第四步: 2 或增强了感染力 作用 3 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不同的诗人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柳永、李清照的婉约;刘禹锡、李煜的隽永;谢眺、谢灵运的自然;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安石的雄健高峻;陶渊明的清新自然;曹操的豪放磅礴;王昌龄的雄壮豪放;李贺的雄浑奇特,王维的恬淡优美等等。 总结:答语言风格题的步骤: (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要点:语言特色(1分),找出作品中依据(1分),评析(1分) 本诗语言平易质朴(平实如话,质朴无华,平中见奇); 如词的下阕在表达自己因年老而无可奈何、孤独惆怅之后,笔锋一转,告诫晚辈“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意即:年轻人要豪放一点,不要学衰老之人的摸样; 语言平易,明白如话,既是示人,也是律己。 (1)寻找并鉴赏诗句中精练的词语: 1.鉴赏精练的动词 2.鉴赏精练的形容词 (2)如何进行语言表述(步骤如下)   第一、把这个词放在句中作具体解释。 第二、看这个字或者词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有没有用到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的表达技巧,然后加一些描述性的术语,如精练传神、绘声绘色、生动形象等。 第三、回答它这样用有什么作用(意境、感情)。   回答“精练词语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这类题的思考步骤: 答案 ① “暗”字用拟人手法:使------暗。 ②此诗起句中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 ③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 思考的角度 涉及的对象 想传达的感受 表达的效果 作者、读者 作者 读者 思考的角度 涉及的对象 想传达的感受 表达的效果 作者、读者 作者 读者 例:2004·浙江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参考答案: “空”字表达了思妇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 。 想表现谁? 想表现出谁的什么? 对象 效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 溪 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课堂练习 [考生答案] (答案一)“乱”字通过首联表现出来,从“一灯明灭”可看出诗人内心的烦乱。 (答案二)“乱”字从第二联中表现出来,“病”是“乱”的原因,“梦”是“乱”的表现。 [我来评析] 上面的两个答案都是从一个角度来分析了诗眼,分析不全面。本题应从四个角度(四联)来分析诗眼“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