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诗赋中的西域乐舞.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唐代诗赋中的西域乐舞   作者简介:王芳芳(1991.2—),女,籍贯:河南;职称: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工作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摘要:柘枝舞是唐代流行的三大西域乐舞之一,具有西域乐舞矫健奔放、激情澎湃的鲜明特点。以唐代诗赋为依据,来研究它的起源、风格特征,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西域乐舞与中原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关键词:柘枝舞 西域乐舞 唐代诗词   唐代舞蹈的种类多、样式全、分类细,逐渐在一个新的层次上趋于完美成熟,并且与唐代的整体文化特征相吻合,无论是在表演形式、艺术技巧、内容风格等方面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中国的舞蹈史上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也是最值得研究的时代。   唐代开明的民族政策为西域乐舞的传入中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唐代君王对礼乐歌舞的重视与提倡为西域乐舞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与唐朝文化兼收并蓄得到迅速的发展。“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所以“诗、乐、舞”是一体的。唐代诗人就运用他们的诗笔,将富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乐舞真实的记录了下来,让我们现在的研究能够通过想象超越时空地域的限制,领略西域乐舞的独特魅力。   一、胡乐腾踏入中原   长期以来,中原乐舞散发着舒然、迟缓的田园气息,而西北民族的游牧生活所表达出的是放荡不羁、生机活泼的气质,女人与男子一样裤衫束带、乘马驰骋,即使是柔美的舞蹈中也不失有“阳刚之美”。西域乐舞矫健奔放、激情澎湃与汉族艺术的温文尔雅、含蓄典雅得到碰幢,西域乐舞传入中原满足了人们对于新文化的追求,与历史步伐共进,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相符合,中原兴起对于“胡风”的痴迷。同时反映出了各个民族在乐舞上的一种认同,以及我国传统“和”的理念。   1、《柘枝舞》来源   唐代《柘枝》,是来自西北少数民族的石国或怛逻斯一带的舞乐。为西北戎狄乐舞之传入中国者。关于《柘枝》舞的来源,学术界经过讨论,目前主要有两种意见:一、认为《柘枝》出于南蛮诸国。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五十六记载:“按进舞人衣冠类蛮服,疑出南蛮诸国也。”宋葛立方《韵语阳秋》云:“《柘枝舞》起于南蛮诸国,而盛于李唐,传于今者尚其遗制也。”由以上文献记载,我们得知《柘枝舞》大概是云南南部的舞曲。二、认为“柘枝”即“郅支”,这个舞蹈出于石国,是西北戎狄乐舞传入中原。卢肇《湖南观双柘枝舞赋》曰:“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郅支”,汉代古国名,唐代叫#逻斯,为西戎小国之一。石国也是唐代西域的一个小国,与怛逻斯相距不远,《新唐书 西域传》载:“石(国)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赫时,汉大宛北鄙也。”今人丘琼荪《柘枝考》、向达《柘枝舞小考》等问也都认为《柘枝》源于石国。   2、《柘枝舞》的服饰   据宋·俞琰《席上腐谈》云:“向见官妓舞柘枝,戴一红物,体长而头尖,俨如靴形,想即是今之罟姑也。”记载,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西域胡人的服饰形象。《柘枝舞》流传中原各地后,在服饰、化妆等方面,仍保留着浓厚的西域胡风。表演者,头戴绣花卷檐虚帽的胡帽,帽子上面有金铃,伴随着舞姿会发出铃声,穿着红紫色的罗衫,窄袖上面系着银曼垂花的腰带,脚上穿的是红锦蛮靴。从以下诗句中可以得到验证,张祜《观杭州柘枝》曰:“红罨画衫缠腕出,碧排方胯背腰来。旁收拍拍金铃摆,却踏声声锦袎摧。看著遍头香袖褶,粉屏香帕又重隈。”章孝标《柘枝》曰:“柘枝初出鼓声招,花钿罗衫耸细腰。移步锦靴空绰约,迎风绣帽动飘飖。亚身踏节鸾形转。”   3、《柘枝舞》的伴奏   《柘枝舞》在表演的时候主要伴奏乐器是鼓,并间有伴唱在舞蹈开始的时候,要先击鼓,现存很多诗赋中有所记载。白居易《柘枝妓》诗云:“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从本诗中可以得知柘枝舞以鼓声为节奏,起舞鼓声三击为度。刘禹锡《观柘枝舞》诗曰:“翘袖中繁鼓,倾眸溯华榱。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从本首诗中可以得知,舞蹈表演的时候舞者的动作要与鼓点相呼应。鼓声不仅控制着舞蹈的发展,也引导者舞蹈的表演,在整个表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融会启唐韵   根据史料分析,唐人将广泛流传在宫中、贵族士大夫家中以及民间的小型表演性舞蹈,按照舞蹈的风格特点划分为“健舞”、“软舞”两大类。“健舞”动作矫捷雄健、节奏明快;“软舞”抒情性强、优美柔婉、节奏比较舒缓,但是其中也有快节奏的舞段。   1、“健舞”《柘枝》   “胡舞”和“健舞”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在敦煌莫高窟的297窟北周壁画中,有两个身着胡装的舞人,正举臂扭腰出跨而舞,形态十分夸张。突出表现了“胡舞”潇洒、奔放、劲健、明快的风格。杜佑《通典》云:“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自止。”说明了唐代的“健舞”是在那时期“胡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代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