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终点的守护者.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命终点的守护者   目睹无数重症病人死前的痛苦,英国女爵士西西丽·桑德斯创立了世界上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成为临终关怀运动的首倡者。她告诉那些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我们将竭尽所能,不但助你平静离去,更让你在离世前好好生活。”   这句话已经诞生40余年,也被视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国内的临终关怀起步较晚,上海的王莹是桑德斯的追随者。在母亲突发癌症后,王莹体验到死亡和生命的教育,最终辞去广告行业工作,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建了“手牵手生命关爱发展中心”,用爱守护生命,走向终点。   选择这条路不仅仅出于善心,王莹认为,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一件事。在临终关怀的旅途中,这群志愿者目睹死亡,更加珍惜生命,也让生命得到最后的尊严。   找到人生的另一种状态   王莹曾是一家广告公司的项目经理,业绩出色,收入丰厚。处在这个光鲜的圈子里,要有怎样的穿着,如何消费,都有着具体物化的标准。王莹常有一种恍惚的感觉,经常到处跑,忙碌到麻木,晚上有时做恶梦,看见那些表面的繁华会像泡沫一样,啪,一下就没有了。   2006年年底,王莹的母亲被诊断出癌症。拿到诊断书,她问医生:“后面还有多久?”医生说:“大概不到一年,你准备好吧。”王莹久久站在走廊,腿抖得走不进母亲的病房。   之后的一年多,王莹奔波于家、医院和公司。工作之外,如何安抚母亲,如何面对死亡,让她无比焦虑。她找到当医生的表弟,询问他如何做心理疏导。表弟说,医生一般不掌握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不如自己找个学校系统学习。正好华师大有个这样的班,包括授课和实习,之后可以报考国家心理咨询师证,王莹就报了名。   万幸,母亲的病情得到控制,渐渐好转,王莹的心理咨询师课程也即将结束。   这时,汶川地震发生了。王莹立即加入了一个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团队。在四川安县的一所小学,有个震后幸存的小女孩,一直跟着她,不说话。有次,小姑娘放了个鸭蛋在她电脑旁边。王莹不肯收,小女孩说,“我知道你是从上海来的跟我们在一起,就很好。”王莹明白,小女孩为这种远道而来的陪伴,感到温暖。当人突遇死亡,犹如身处孤岛,最最渴望有人陪伴。   从四川回来后,王莹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在上海还能做点什么?   上海每年新增3.5万~4万癌症病人,其中多为晚期。年老和死亡对于所有人而言,都是一个不可回避、需要学习的人生课题。为了让我们所爱之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能够被祥和宁静所环抱,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如何在陪伴的日子里,给予更多心灵的关爱?当亲人离开时,如何不让这成为精神上永久的伤害?   王莹接触到“临终关怀”这个概念,与好友黄卫平一拍即合。一次偶然,两人听闻上海市肿瘤医院缺少能够面对死亡压力的志愿者,这个契机促成了“手牵手临终关怀志愿团”的诞生。   为了专心干好这件事,她辞掉了高薪的工作。   越到终点,人性越柔软   王莹虽是善意,但许多家属对患者有强烈的“保护欲”,不容许陌生人靠近,对临终关怀也容易误解。在这种情况下,王莹就和志愿者们“泡”在病房里,边学习边消除患者和家属的戒心。   几乎绝大多数的家庭,都回避着死亡的真相。家属对病者隐瞒病情,患者也对家属难述心声,他们往往各自纠结在善意而又浅表的谎言中,却不会利用最后的时光,与亲人一起探讨即将到来的死亡,并试着勇敢地一起面对。   王莹说:“病人不仅要忍受病痛折磨,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慢慢死去,但又无法与他人言说。那种感觉让他们在最后的时刻孤独无援。”   回避死亡,就没法与自己的生命好好告别。王莹倡导的临终时刻,不是在疼痛、沉默和绝望中数着日子离开,而是病人和家属坐在一起聊天,回顾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在温馨的气氛下互相道别。   当家属不愿意面对现实时,王莹常问的三个问题是:如果是你得病,你想知道吗?知道后,你有什么事想做?如果事后什么都没讲就这么走,你会后悔吗?听到这三个问题,家属通常都会陷入沉默。   王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癌症患者女儿的求助。姑娘向母亲隐瞒了病情,回到家里内心沉重,沉默无语,一踏进病房又马上装出笑嘻嘻的样子。她即将崩溃,仍不敢跟妈妈沟通。   当她哭诉时,王莹安慰她,马上和母亲做交流,告知实情。如果哪一天母亲走了,要交代的都没有交代,会留下更大遗憾。很多家属在收拾遗物的时候,会发现死者生前的一些心愿没有完成,内心十分内疚,甚至终生抱憾。   在王莹的帮助下,这对母女终于捅破窗户纸,彼此表达着爱和不舍,在病房里抱头痛哭。那些压抑发泄掉了,人也安静了,勇敢地迎接死亡。   曾有一位女性,确诊癌症后十分淡定,坦然接受,甚至不愿意继续治疗。王莹还是会有困惑:这位阿姨向她抱怨,医院的理发师手艺不精,把她的头发剪得很难看。既然对容貌都如此爱惜,怎么会不留恋人生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