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3讲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 文章写的是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是从李白的《朝辞白帝城》“轻舟已过万重山”引用过来的。文章不用“三峡”而取“万重山”之意,目的是突出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为下文隐喻经历千难万险设下一个伏笔。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5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的史实。 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作者使用古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似乎”“大约”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6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工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生死在毫发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5.学生读第7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了他的自信和决心。 前几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方面的障碍,面对这两方面的困难,他“微微一笑……”更突出了他至刚至勇的精神。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8、9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8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9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明确:第8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他的思想。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读第四个“如果遇险”,上面的意思已十分明确。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明确: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世界”去求发展。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思路梳理: 逻辑顺序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2、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3、那个时候,穿过三峡是使用的什么交通工具呢? 4、第一个所承受的精神负担 5、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谁 方式-结果 认识水平 时间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间,用什么工具,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克服了什么困难? 往直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创新 精神 时间: 春秋战国之前或更早; 工具: 独木船; 困难: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 精神: 段落朗读:第三、四部分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 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 段落朗读:第三部分 学生读10~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明确:“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表明作者的思路,由“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而飞向更加博大的时空。 第10段由“望着茫茫的江水”想到三峡的形成,使用了科学史料。由

文档评论(0)

骨干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