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豫园的丝竹,豫园的翰墨
潘允端与昆曲
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豫园其实是上海昆曲的发祥地之一。豫园建成于明万历年间,此时正处在南戏(传奇)取代北杂剧,昆山腔和弋阳腔革新的时代,是我国戏曲史发展颇为重要的岁月。万历年间出现大量剧目和演出,以苏州为中心向长江南北流播。
此时的上海,也得风气之先,大多数封建士大夫家庭陆续成立起私家梨园戏班——家乐,从苏州赎买小厮进行培训,在书房厅堂表演。潘允端对当时正在繁荣发展的戏曲也十分雅好,不惜投入许多资产蓄养家乐班,进行频繁的演出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热情,为昆剧最初形成阶段的传播和发展,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成为昆剧初创时期,有史料记载的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
据豫园管理处宣传干部介绍,上海博物馆保存了一套潘允端的八卷本手书《玉华堂日记》,记录了潘家从明万历十四年到廿九年(1586-1601年)这十六年间的日常生活,也是今人了解资本主义在江南一带萌芽时,上海工商业发展及市民日常生活的珍贵文献。豫园管理处曾多次要求上海博物馆让他们复印或拍摄《玉华堂日记》,用以研究,但馆方以纸质松脆、遭虫噬咬等理由婉拒。后来我从上海博物馆方面还了解到,《玉华堂日记》里有四分之三的内容涉及潘允端的戏曲活动,共有四百余条,对研究昆曲发展和上海地方戏曲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据日记所说,潘允端的家班未组成前,逢年过节多数是请一些城内外的职业戏班上门演出。直到万历十六年(1588年),潘家戏班才组成,从此事无巨细,席无大小,乃至闲暇无事一律均需“小厮串戏”。在外做官的长子回家为老爷做寿,唱了十多天戏。孙子出生,又唱了四天。就是家里死了人,还要唱戏。潘允端的长子死了,白天祭祀,晚上仍然“串戏”。潘妻顾氏死了,年方三七,潘也要家班演“杂剧一折”——这可不能与庄子的鼓盆而歌同日而语啊。
潘家的演出活动主要在乐寿堂(今三穗堂)进行。每年四月十四日潘允端生日前后,正是春暖花开之时,豫园内便是衣袂飘飘,丝竹悦耳。潘允端对新剧目的引进也是非常积极的,《钗钊记》较早演出于上海地区,他在万历二十年(1592年)即有“新串”。潘允端不仅自家亲自督导戏班,他的儿子和亲戚都养有戏班,演大戏时可以互相借用。而潘家戏班尤佳,生旦净丑俱全,加之潘允端平时督导有方,能演好几出大戏,并曾被县令多次借用。
据专家考证,豫园演出的戏曲,大都由南戏替代北杂剧,其剧目有《精忠记》、《琵琶记》、《昼锦记》、《西厢记》、《连环记》、《银瓶记》等二十余出。《琵琶记》原为南戏,由元代剧作家高明创作。用昆山腔演唱后,成为早期昆班基本剧目之一,被后人奉为“戏祖”。潘允端曾邀“小梨园”戏班在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来豫园演出。潘允端最崇尚清丽婉转的昆山腔,他组织的戏班角色行当、人员组成、演出剧目,也大都是昆山腔。潘家戏班“串戏小厮”入班考试是“堂试新声”,“新声”即昆山腔。据《玉华堂日记》记载证实,昆山腔南戏在上海演出的历史,从明代万历十四年(1586年)就开始了。此外,潘允端还致力于编排新戏,多次购买南戏剧本,并极力推动女子戏班上台演出,这些不示外人的日记所记载的史实应该是相当可信的,它有力地说明潘允端对昆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故而有专家称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为“观剧日记”也非夸张或虚妄,它无意间对昆曲进入上海之初的发展史具有很重要的实证价值。今天我们仿佛还能在古戏台前聆听到的婉转旋律和华丽辞藻,为豫园这座江南名园又增添了一抹艳丽鲜亮的色彩。
也因此,我们今天在豫园看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由豫园职工们抢救性移建的清代古戏台,就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仿佛它本来就是豫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的建筑样式与环境如此协调,也唤醒了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一连串文化密码。
事实上,这座目睹了一百多年近代中国沧海桑田的古戏台在今天也频频发挥着传承与发扬传统戏曲文化的作用。1991年阳春三月,豫园将上海昆曲研习社邀来,首次在豫园古戏台举行茶座清唱,古戏台的音响效果居然一流,经媒体报道后轰动申城,昆曲回豫园老家的新闻不胫而走,传至海外。
不久,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昆剧研究会、上海昆剧团等20多个单位借座古戏台联合举办昆剧泰斗俞振飞先生舞台生活70周年暨90寿辰祝贺活动。蔡正仁、梁谷音、刘异龙等艺术家上台表演了《牡丹亭》、《桃花扇》等选段,老寿星俞老先生也精神抖擞地上台清唱一段。事后他还为古戏台题写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云想衣裳花想容”,为豫园这座具有“园曲同源”渊源的江南名园锦上添花。
古戏台于最近又大修过一次,许多影视剧组得知后纷纷来函希望借此景拍摄。根据物价局核定,豫园管理处对于不同单位团体,制定了相应的场租费标准,企业若是借用办酒会或派对,租借一晚的费用可以数倍于此,而若是举办昆曲演出或民俗文化活动,分文不收。前不久,上海国际昆曲联谊会的昆曲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