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_第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民族概况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总人口为942.6万人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排名第五。其中近一半苗族分布在贵州。贵州苗族又主要集中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族源: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5000年前活跃于黄河下游的蚩尤九黎部落。逐鹿大战后,蚩尤兵败被杀,部族南迁。后来苗族先民经历无数次规模不等的迁徙。苗族和犹太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苦难的两个民族。 二.语言与宗教 文字:苗族曾在“三苗”时期、明清和民国时期就有过文字,但是,由于历代王朝对苗族的杀戳和禁止使用苗文字,加上长期迁徙,苗文字就消失了。《苗族古歌》就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避免民族文化、迁徙转移等秘密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是组织创制了4种方言的拉丁拼音文字作为苗文,不过使用率很低。 语言:苗族使用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由于住地分散,故形成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西部)方言。 苗年 苗年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于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卯或丑日举行。 过苗年的前几天,打扫屋子、准备年货。 从第四天开始走亲访友。一些年轻男女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谈恋爱),男女互相对歌,倾吐爱慕之情。 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 春节 2.春节: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只是增加了斗牛、赛马等内容。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清水江和巴拉河两岸及湖南湘西的一些地区。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 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四月八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 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 芦笙舞 斗马 游方 吃新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州和广西融水县。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欢度“吃新节”。 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人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芦笙会,跳芦笙舞。节期一般2天。 祭鼓节 这是苗族的传统祭祖节日。十二年一大祭,六七年一小祭。传说,人类的妈妈“妹榜妹留”是从枫树的树心里生出来的,他们死后还要回到枫树里去。木鼓就是象征祖宗安息的地方。后来“祭祖”逐渐喊成“祭鼓”了。 祭鼓节那天,每家准备一头水粘牛,先放牛角斗,几百头牛一起角斗,场面壮观。然后再宰杀敬供。按习惯,不论是来庆贺的亲友,还来看斗牛的客人、过路的商贩,一律留下,不准走,人越多,主人脸上越光彩。 踩鼓节 踩鼓节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六.房屋建筑 苗族的传统建筑为吊脚楼。 吊脚楼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长木柱支撑   吊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