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二单元结构图.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国情怀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l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l 《枣核》 (1课时) l 《最后一课》 (2课时) l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1课时) l 《古诗四首》 (1课时) l 《晏子使楚》 (2课时) l 诵读欣赏 (1课时) l 写作 (3课时) l 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l 单元专题总结 (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 畅谈 2 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 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 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 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 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 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思考后交流。 2 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 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 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 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d5454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