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题纲.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纲 上编:中国教育史 第一章: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 (一)识记: 1、庠: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名称。严格意义上讲还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2、序、校:习射的场所,后来成为军事教育的机构。具有教育意义,但不同于后来的教育机构,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场所。 3、“学”、“瞽宗”,是商代特创的新型教育机构。是奴隶主对贵族子弟进行礼乐教育的的教学场所。 商代的教育已有固定的校舍,并选拔德高望重的人为师,通过传授军事技能和礼、乐等文化,以造就奴隶主贵族的接班人为教育目的,表明学校教育已经出现。 4: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其中礼、乐属于政治教育的范围,礼的学习成为六艺学习的核心;射、御是军事教育方面的内容,但在射御时必须尊礼;书、数是基础文化课。当时主要是在儿童时期进行,因而被称为小艺。 5:“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府官员兼任。此时的教师不不仅由官员兼任,而且成为一种世袭的职业。 6、“学术官守”:西周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制作书册等只有官府有能力完成,官方出于管理的需要,将这些书籍交由专门的官员来掌握,形成“惟官有书”的局面。此外,用于军事、礼乐等训练的器物也只有官府才能具备,形成“惟官有器”,这种现象称之为“学术官守”。 7、“学在官府”:士子们要学习为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官府),学之于官学,这称之为“学在官府”。 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附近地区所建立的一所学校。其性质既不是传统的官学,也不同于当时的私学,这是一所由官方操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其特点:(1)采取“门户开放”的政策,欢迎各方学者来学宫游学。(2)采取“兼容并包”政策,鼓励各家各派自由辩论。(3)礼贤下士,通过提供优厚的政治和物质待遇,吸引各方人才。(4)学宫是集教学、研究、咨政为一体的机构。 9、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即不分种族族类、不论贫富贵贱、不问地位高低,均享有教育的权利。这一主张适应了“士”阶层的崛起及文化学术下移的历史潮流,对于扩大教育对象,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有积极意义。但孔子的这一思想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如奴隶与妇女则被排斥在外,并不等同于现今的普及教育思想。 六书:在教育内容上,孔子极为推崇古典知识的作用,主要局限于古代经籍的传授,具体说就是由他改编的《诗》(诗经)《书》(尚书)《礼》(士礼或仪礼)《易》(周易、易经)《乐》(乐经)《春秋》,后来也称“六经”。历史地位:开始了古代教学内容由重技能训练向重文字教育的转变。 克己内省:孔子认为在与人发生矛盾时,应该严于责已、宽以责人。即使与已无关的好事或坏事也应以此来对照自己,所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孔子的教育 1、注重修养:A立志持志B克己内省C改过迁善 原则与方法: 2、因材施教:孔子是我国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之法的人。 3、启发诱导: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必” 4、学、思、行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对中国 1、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 教育发展的影响: 2、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 3、他对六书等古籍的整理和教学,不仅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我国古代教育内容远离宗教,呈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 4、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尤其主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一方面使得中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狭隘,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发挥到极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动力。 5、此外,他提出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又称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他认为,“善心”不仅是先天性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 “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的“大人”,孟子有时又称为“大丈夫”。他对“大丈夫”的描绘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内圣外王”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具体描述。 存心寡欲:是孟子提出的修养方法之一。他认为,人性天生就具有善的萌芽和道德理性,恶的产生乃是由于人们发乎耳目口腹之中的物质欲望遮蔽了“心之官”的道德理性的结果。所以,要修养身心,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 尚

文档评论(0)

9885f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