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程序
一、定义: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者,称之为颈椎病。通过对颈椎病全程的分析与全面观察,已经表明本病主要起源于颈椎间盘的退行性变。
二、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概述
(一)发病因素(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 颈椎病的发生与发展主要取决于在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狭窄条件下的退行性变,其他因素包括劳损、畸形、外伤与炎症等则可视为诱发因素或称为次要因素。
(二)发病机制 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椎间盘的退行性变。依据椎间盘的退变过程及以后的发展,可将其发病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述。
1、早期 椎间盘变性及椎节位移阶段 椎间盘退变 → 髓核突出或脱出 → 刺激局部窦椎神经(出现颈部症状)→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和/或脊髓 → 后纵韧带和骨膜撕裂 → 韧带椎间盘间隙 → 局部创伤性反应及血肿形成。
2、后期----骨刺形成(骨质增生)阶段 (1)骨刺的形成是椎间盘退变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表明颈椎的退变已经达到难以逆转的阶段。此期病理变化特点如下:韧带—椎间盘间隙血肿(骨膜下血肿)→ 机化、钙化、骨化 → 形成骨赘(骨刺)两侧钩突、椎体后上缘→引起一系列继发改变 (2)此期治疗原则是: ①无症状者应注意预防各种可增加退变及诱发疾病的因素。 ②有症状者则必须设法积极治疗、以使其停止进展及消除对邻近组织的压迫与刺激。 (3)外科手术仅仅可以切除骨刺以促使局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但不能彻底改变患节退变所造成的病理结果。
三、 颈椎病的分型和诊疗程序
(一)颈型颈椎病1、诊断标准:
1)临床特点: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2)影像学改变:X线侧位片上颈椎曲度变直或轻度梯形变,MR成像显示椎间盘变性或后突征。
3)除外其它疾患:主要是除外颈部扭伤、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织炎及其它非颈源性的颈、肩部疼痛。
2、治疗原则:
1)避免与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应注意睡眠及工作体位,避免长期曲颈、头颈部外伤、劳损及寒冷刺激。
2)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理疗、按摩、颈围外用、轻重量(1-1.5kg )的牵引疗法等均可使症状缓解。急性期以棘间及棘突旁神经阻滞疗法更为有效。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概述:本型发病仅次于前者,临床上亦较为多见,主要表现为与脊神经根分布区相一致的感觉、运动及反射障碍。2、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5点:
1)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 ),且其范围与颈脊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
2)压颈试验与上肢牵拉试验多为阳性。
3)X线平片可显示颈椎曲度改变、椎节不隐及骨刺形成等异常所见,MR成像技术 清晰地显示局部的病理解剖状态,包括髓核突出与脱出,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与程度。
4)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一致。
5)应除外颈椎骨骼实质性病变(结核、肿瘤等)、胸腔出口综合征、腕管症候群、尺神经 ,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损伤、肩关节周围炎、网球肘及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3、治疗原则
1)非手术疗法 各种有针对性的非手术疗法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头颈持续(或间断)牵引、颈围制动及纠正不良体位均有一定疗效,急性期应用神经阻滞疗法效果明显。髓核突出与脱出者,临床表现与影像学上的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在节段上一致,经正规非手术疗法3个月以上无效者,可考虑行胶原酶溶解疗法。
2)手术疗法 凡有进行性肌肉萎缩及神经功能障碍者可考虑手术。术式以颈前路侧前方减压术为宜,不仅疗效佳,且对颈椎的稳定性影响不大;伴有椎节不稳或根管狭窄者,亦可同时选用椎节间界面内固定术,将椎节撑开及固定融合。通过切开小关节达到减压目的的颈后路术式虽有疗效,但因术后易引起颈椎成角畸形,目前已、逐渐为大家所放弃。
4、预后
1)因单纯性颈椎髓核突出所致者,预后大多良好,治愈后少有复发。
2)髓核脱出已形成粘连者则易残留症状。
3)因钩椎关节增生引起者,早期及时治疗预后多较满意。如病程较长,根管处已形成蛛网膜下腔粘连时,则易因症状迁延而欠满意。
4)骨质广泛增生患者,不仅治疗复杂,且预后较差。
(三)脊髓型颈椎病
1、概述:虽较前两者明显少见,但因其症状严重,且多以“隐性侵袭”之形式发展,易误诊为其他疾患而延误治疗时机,因此其在诸型中处于重要地位。由于其主要压迫或刺激脊髓而出现脊髓神经感觉、运动、反射与排便功能障碍,故称之谓脊髓型颈椎病。
2、诊断标准
本型的诊断主要依据:
(1)临床上具有脊髓受压表现,锥体束征是主要特点。锥体束在髓内的排列顺序,自内向外依次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神经纤维,视该束神经纤维受累之部位不同又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