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7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回顾性研究.docVIP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7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回顾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7例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回顾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小儿肠系膜结炎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的77例患儿进行腹部检查,观察有无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对其分布、数目、大小、形态、回声及血流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77例患儿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80-02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儿科常见疾病,多属病毒感染,好发于冬春季节,常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并发,或继发于肠道炎症之后。症状为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腹痛以右下腹为常见,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病理表现为淋巴结增生、水肿、充血,但培养常为阴性[1],目前尚无统一诊断标准。现对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儿科门诊77例临床及超声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以腹痛就诊的患儿77例,男40例,女37例;年龄3-12岁,平均年龄6岁,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恶心、低—中度发热;腹痛为脐周及右下腹,时间几天至两月不等。   1.2仪器与方法。仪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患儿平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常规检查排除肝脏、胆囊、胰腺、脾脏、肾脏、子宫附件(女性患儿)疾病、阑尾炎、肠套叠等。高频探头沿肠系膜走行检查脐周、右下腹,必要时加压推开肠气,观察淋巴结数目、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并对最大者测量长径和短径,比较长径/短径(L/S,亦称纵横比),然后彩色多普勒(CDFI)及频谱观察及测量其内部及周边血流情况。   1.3诊断标准。正常肠系膜淋巴结体积较小,多小于5mm,长径短径,淋巴结内多无血流信号。由于肠管内容物干扰,半数正常淋巴结不能显示。目前淋巴结肿大标准为[2]: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最大切面长径≥10mm,短径≥5mm,纵横比2,CDFI显示淋巴结内血流增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患儿治疗前后淋巴结之间的差异用t检验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7例患儿肿大肠系膜淋巴结呈椭圆形、肾形,边界清晰,包膜光滑完整,以右下腹及脐周多见,呈散在分布或多发呈簇状、串珠状分布,未见融合。最大者长径为23mm。回声呈:①低回声者多见,肿大淋巴结呈均匀低回声,本组63例,占82%;②皮髓质分界清晰,皮质为低回声、髓质为稍高回声者14例,占18%。CDFI:肿大淋巴结内可探及血流信号。根据血液的多少分为3型:Ⅰ型为少血流型,其内可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本组45例;Ⅱ型为较丰富血流型,其内见条束状,本组28例;Ⅲ型为丰富血流型,其内见自淋巴门向淋巴结延伸的树枝状血流信号,本组4例。   3讨论   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是婴幼儿期腹痛常见的原因之一。小儿肠系膜淋巴结沿肠系膜动脉及其动脉弓分布,十分丰富,回肠末端和回盲部尤著。小肠内容物常因回盲瓣的作用,在回肠末端停留,故肠内细菌及病毒产物易在该处吸收进入回盲部淋巴结,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临床表现为脐周、右下腹不同程度的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常无固定压痛点,少有反跳痛及肌紧张,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便秘等消化道症状,白细胞多为正常。因其无特征性症状及体征,临床上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困难。过去对肠系膜淋巴结的检查往往依靠CT、淋巴结造影法、放射性核素示踪法等,上述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患儿及家长不易接受。目前超声检查已被视为对淋巴结最为敏感及特异的检查方法。   有报道认为部分正常儿童也会出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建议将淋巴结肿大标准增加为短径8mm[3]。肠系膜淋巴结炎应与以下疾病鉴别:①急性阑尾炎:小儿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早期即出现高热、呕吐等症状;右下腹有局部压痛和肌紧张;穿孔率较高,并发症和死亡率也较高。超声可见肿大阑尾回声,直径6mm,部分病例管腔内见粪石强回声。②肠套叠:2岁儿童多见,为突发剧烈阵发性腹痛,有呕吐和果酱样血便,腹部可扪及腊肠样肿块,活动且有压痛,常为于腹部右上方。超声检查可见“同心圆”征及“套筒”征。③淋巴瘤:局部或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肿大,常伴脾肿大,浅表淋巴结活检可确诊,淋巴结边界不清,常呈融合状,长/短径2。④淋巴结核:早期不易于肠系膜淋巴结炎相鉴别,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中后期

文档评论(0)

fa159y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