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 第一节?????? 科学技术 庐山区职业高级中学张瑞华 一、教学目的 二、重点、难点 三、教学要点 四、教学过程 五、本课小结 七、布置作业 六、课堂反馈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条件、内容、特点、影响。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是被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践所证实的真理。 2.第三次的科学革命对每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引导学生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影响等问题的分析,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难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教学设备 多媒体 教学要点 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时间 2.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标志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1.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3.推动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教学过程 一、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时间: 20世纪四五十年代,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2.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标志: 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次科技革命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 提问:新科学技术革命兴起的时间? 这次科技革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不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至今并未终止。 问:兴起的标志是什么呢? 3.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 工 业革 命 市 场 技 术 劳动力 资 本 前 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 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 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加大了对商品的需求 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①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 ②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③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 从上表中可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 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3.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4、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见下表) 如过去从发明到大规模地运用,照相用了122年,电话用了56年,而现代的电视只用了5年,激光用了2年,从原子能的发现到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投入使用,用了15年。 随着科学实验手段不断进步,科研探索领域也不断开阔。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美、中等 2000年 美国 1999年 美国 1981年 美国 1969年 苏联 1957年 美国 1947年 美国 1946年 美国 1945年 新科学技术 国家 时间 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 原子弹爆炸 电子计算机诞生 晶体管问世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阿波罗11号”登月 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 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公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图为苏联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战败。德国科学家冯·布劳恩等一百多名火箭专家被美国人捕获,转到美国继续从事火箭研究。苏联迟了一步,没有抓到重要的专家,但也得到了一些德制V—2火箭和工厂的设备。战后,两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苏联科学家在科罗列夫的领导下,很快地掌握了V—2导弹的制造技术。1956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苏联1号”,表明苏联的火箭技术领先于美国。在研制洲际导弹的过程中,苏联的火箭技术有了极大发展。1957年,苏联科学家研制的火箭,其速度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