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一、调整经济政策 一条鞭法的实施 更名田 摊丁入亩与地丁银 二、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因 表现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特点 (实质:对封建生产关系 的调整) 1.一条鞭法 1581年张居正 缓和阶级矛盾,抑制土地兼并,增加财政收入 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 目的: 内容: 影响: 一、调整经济政策 背景 土地兼并、财政危机、社会矛盾 商品经济发展 特点: 影响 特点 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表明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松驰。 反映由实物向货币地租转化的趋势;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农产品的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赋、役合而为一,简化了赋役手续,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 赋役合并 纳银代役 赋役征银 思考: 为什么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2、“更名田”的实施( 康熙 1669年 ) 背景:明末农民战争,大批藩王被杀,王庄田地或抛荒或被农 民所耕种 内容:将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划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实质:对封建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作用:发展与保护小农经济,保证剥削来源,提高劳动者生 产积极性。是清初恢复农业经济的一项重要政策。 “将前明废藩田产给予原种之人,改为民产,号为更名地,永为 世业” ——《清通典·田制》 “初,直隶各省废藩田产改入民户,免其易价,号为更名地。” ——《清文献通考·田赋》 3、摊丁入亩与地丁银(雍正 1723) 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影响: 积极:人头税废除 ,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手工 业与商业发展。 消极:刺激人口的急剧增长,造成日益严峻的人口问题。 人口变化数据表 四亿一千万 道光 一亿四千万 乾隆 三千万 清初 四千五百万 明朝永乐 人口总数 历史阶段 内容: 人头税——人丁多少(丁税) 财产税——以户为单位(调) 土地税——田亩的多少(田租) 杂税——徭役,兵役等 古代赋役征收的依据 (四大税种) 知识归纳:关于赋役制度 1、人丁为主要标准 编户制度(西汉) 租调制(北魏) 租庸调制(隋唐前期) 2、土地资产为主要标准 初税亩(春秋)两税法(唐中后期)方田均税法(北宋中期)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地丁银(清朝前期) 3、征收货币 募役法(北宋中期)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 摊丁入亩(清朝前期) 赋役制度演变的几点规律: 1、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资产为主转变(唐中后期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清朝摊丁入亩为标志) 2、征收由实物向货币转变(明朝后期一条鞭法为标志) 3、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明朝后期一条鞭法为标志) 4、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发展为基本定时(唐中后期两税法为标志) 5、由必须服一定徭役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隋朝庸制为标志) 6、商品经济发展,商品税逐步加重 ★这种演变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1)劳役地租 — 实物地租 — 货币地租 2)按人(户)收税 — 按田亩财产收税 ★赋税变革主要趋势 1)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 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以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二、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1、原因 2、表现 1、原因 (1)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鼓励生产(地丁银 更名田) (2)前朝生产发展的基础 (3)高产农作物品种引入(玉米 甘薯) (4)手工业生产工具革新与技术提高 (5)广大人民辛勤劳动 (1)农业 表现: 经济作物品种的增加,种植面积的扩大 引进高产作物,粮食总产量增加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形成了一些农业专业生产区域 农业生产商品化趋势增强,并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原因:生产力提高,农民有能力出卖剩余劳动产品 赋税征银,农民必须出卖农产品换取银两 2、表现 特点: (2). 手工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业发展使我国封建经济出现怎样的变动? 手工业进步的表现:①②③④⑤ 请思考: 资本主义萌芽 农业发展,手工业进步,商品经济活跃(根本原因?) 明朝中期 江南(苏州) 丝织业 出现机工出力,机户出资的手工业工场 萌芽(虽有壮大 却无突破)发展缓慢 市场狭小 国内(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国外(闭关放弃对外贸易主动权) 资金缺乏(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规模) 政策限制(重农抑商) 逐步瓦解自然经济,表明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条件: 时间: 地点: 领域: 标志: 地位: 意义: 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 商业繁荣 对外政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