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考前抢分必备课件: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19张PPT).ppt

2013年考前抢分必备课件: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19张PPT).ppt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返回 上页 下页 考点1 考点3 考点2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仁”“礼”,创立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礼法并施”,两人发展了孔子思想。 (2)改造和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2.演变轨迹 (3)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提出“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传统伦理精神。王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发明本心”。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依据。 (4)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李贽成为反理学的先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了“学以致用”、“工商皆本”的主张,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其实质是对儒学的反思、批判与发展,是儒学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 (1)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2)法家提倡“法治”, 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2.演变: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3)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4)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小国寡民”的社会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二者代表了奴隶制瓦解下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墨子主张“兼爱”、 “非攻”等,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 1.诸子百家思想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3)儒家代表孟子主张实行“仁政”,目的是调和阶级矛盾,以利于君主统治;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体现了上升时期的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方面的朝气和信心。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要求。 (4)法家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为各国变法革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1)消极影响:程朱理学为适应君主专制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其消极思想主要表现为: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因循守旧观念、重理轻法观念等。同时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朝中后期不切实际的清谈之风。 (2)积极影响:理学重视个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积极思想主要表现为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力行意识等。 2.宋明时期理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科技 1.成就: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数学、 天文、医学、农学等。 2.特点:注重实用性,并未上升到理论层面。适应农耕经 济发展的需要,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和医学等传统科 技长期受到政府的重视,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但是,没有孕育出近代科学。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试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社会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发展的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上,强调“大一统”,君主专制不断发展并强化,阻碍科技发展创新。 (2)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多。 (3)思想上,儒家思想一直占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nxyuio + 关注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