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卡尔文.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战争证人: 玛丽·卡尔文 玛丽·卡尔文1985加入《星期日泰晤士报》。遇难时她为《星期日泰晤士报》工作了27年。   2001年4月16日,玛丽·卡尔文在斯里兰卡采访时,不幸被手榴弹炸伤,失去了左眼。她的独眼形象成为新闻界一面招牌,其传奇事迹还被搬上屏幕。   在玛丽·卡尔文30年战地记者生涯中,她在业内以大无畏著称,她2011年曾到埃及和利比亚采访阿拉伯之春,其间曾获安排访问卡扎菲的儿子塞义夫·卡扎菲。   玛丽·卡尔文擅长报道阿拉伯和波斯地区的问题,她也曾去过科索沃、塞拉利昂和斯里兰卡做报道。   1999年她在俄罗斯做报道时曾失踪3天。   她的战地报道为人称道的风格是,会在一个冲突地区一次性长期待上几个星期之久。   她曾两次因报道南斯拉夫、伊朗、斯里兰卡和津巴布韦战事而获得英国“最佳驻外记者”称号。?? 玛丽·卡尔文 她凭着对科索沃战争的报道获得了国际妇女媒体基金会的“勇敢记者”奖和外国记者协会的“年度最佳记者”奖。   2002年,她荣获“英国年度最美女性”称号。  2000年,玛丽·卡尔文获得勇气奖,颁奖委员会曾这样描述她:“在过去15年中,玛丽·卡尔文转战在世界上每一个冲突的最前线,英勇无畏地为人们带来前线的报道。” 2011年2月4日,玛丽·卡尔文在埃及开罗塔里尔广场采访 玛丽·卡尔文,56岁,美国人,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11年前在斯里兰卡采访时,她被炸伤,失去左眼,从此以独眼形象行走江湖。她出现在北爱尔兰、车臣、科索沃、加沙、东帝汶、斯里兰卡、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了解她的同行都觉得,她几乎不缺席战争现场 美国东部时间2月22日,纽约州长岛市科尔文家。 早上5点,电话响了。 “这么早,一定不是什么好事。”老迈的洛斯玛丽 科尔文太太心里一惊。56岁的女儿玛丽 科尔文供职于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正在叙利亚。那里战火纷飞。 电话那头告诉老科尔文太太:在撤离临时媒体中心时,玛丽被炮弹击中,身亡。 老科尔文想起最近一次听到玛丽的声音,是在前一天的电视里——她接受CNN的卫星电话采访。 在询问了叙利亚城市霍姆斯的最新情况后,CNN的主持人问玛丽:“你为什么还在那儿?我们的记者队伍已经离开了。” 这是一个玛丽再熟悉不过的问题。作为一名老牌的女性战地记者,尤其是在2001年的斯里兰卡内战中左眼被弹片致盲后,她对“为什么”的回答几乎可以总结成一套“科尔文原理”了。 “我强烈地感到,他们(战争中的平民)应该得到展示。通过这些告诉我们的受众‘什么是现实’,在我看来更有力量。这里有2万多叙利亚平民,男女老幼手无寸铁,到处躲藏。这个(之前报道中提到的)孩子是今天死掉的两个孩子之一,是每天都要受伤的孩子中的一员。这个孩子会引发人们的思考:这里是怎么了?为什么没有人来阻止霍姆斯每天发生的谋杀?” 向来语调冷静的玛丽,依旧保持着她的语气,但使用了一个并不常用的、带有强烈倾向的词汇——“撒谎”。 “他们(叙军)说他们的目标只有恐怖分子,但撒谎。” 在老科尔文太太听到女儿的声音之后不久,大概几个小时,玛丽自己成为霍姆斯每天发生的“谋杀案”中的受害者。据英国《每日邮报》2月22日报道,叙利亚军队曾誓言“杀死任何踏上叙利亚土地的记者”。跟玛丽一同殉难的还有法国《巴黎竞赛画报》的摄影师雷米 奥克利克,28岁的他刚刚获得荷赛(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一等奖。 离开还是留下? 永远没有意外 老科尔文太太家的客厅里,摆放着女儿戴眼罩的生活照片。她说,劝女儿不要去战场,那是白费力气。 “如果你了解我女儿,劝阻什么的都是浪费,甚至连提都不要提。她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决绝、热情,这就是她的人生。在她的字典里,没有‘不要做这个’一说。这就是她的信仰:写出这个故事,不是仅仅浮光掠影拍个照片,而是尽可能以刻画生命的深度去传递故事。” 她出现在北爱尔兰、车臣、科索沃、加沙、东帝汶、斯里兰卡、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了解她的同行都觉得,她几乎不缺席战争现场。有人说玛丽采访卡扎菲的次数超过所有英国记者的总和。玛丽曾经的同事约翰 卡西迪在回忆她的文章中写道,2003年,他在萨达姆甫被推翻后的巴格达找到玛丽。这不意外,“就算她说她跟萨达姆以及他的儿子乌代一起躲藏流亡,我也不会太怎么吃惊。” 在玛丽去世前一天,约翰也看到了她出现在电视新闻里。当隔天得知她的死讯,“坦诚地讲,我一点也不吃惊。我当然祈盼她有九条命,能够长寿,老死在床上。但那仅仅是你的朋友不断身处险境的时候,你安慰自己的话。以任何客观的标准衡量,玛丽都生活在危险之中。她当然会在霍姆斯。要不,她还能在哪呢?” “玛丽多年前就决心为做一名战地记者而献身。其他任何事情——她的健康、家庭、个人生活,统统都是次要的。”玛丽结了3次婚,都以离婚告终。她的结婚对象都是战地记者,两次嫁给同一个人,还有一个前夫在20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