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育家朱九思简论
教育家朱九思简论
王炯华
(怀化学院 人文教育系,怀化418008)
内容摘要:
本文属于笔者“教育家朱九思研究”拟稿《教育家朱九思》一书“卷首语”,扼要叙述了朱九思的经历,说明了朱九思的大学理念以及他对华中工学院即今华中科技大学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贡献。
关键词:
大学之本;大学之路;大学之源;大学之魂
在九省通衢、长江汉水交汇的武汉,有一所上一世纪50年代拔地而起、后来声名显赫的华中工学院。它1988年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与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为华中科技大学。然而,一提到这所当代中国名校,就不能不提到华中工学院31年的一位主要领导人朱九思。
朱九思,生于1917年,江苏扬州人,革命家和教育家。
朱九思5岁开始读私塾和小学。1929年13岁进入扬州中学。在当时有“北有南开,南有扬中”之誉的著名中学,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朱九思,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业,而且为他日后办大学提供了灵感。
1936年,20岁的朱九思考入武汉大学哲学教育系,随后转入外语系。他在武大求学期间,先后参加“武大青年救国团”和“武大学生救国会”。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底,朱九思被组织批准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翌年6月,他结束在抗大的学习,留校工作。随后,他作为抗大第二分校工作人员,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做军队政治工作和宣传工作。
1946年6月,朱九思离开部队先后任《冀热辽日报》(后改名《群众日报》)副总编辑和总编辑。1949年1月,调任《天津日报》总编辑。8月,南下长沙任《新湖南报》副总编辑,接着任总编辑。
朱九思的这些经历表明,他是一位资深革命家,他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的新闻宣传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3年1月,朱九思从《新湖南报》调任湖南省教育厅常务副厅长,开始了他办教育的生涯。半年后的6月,而立年龄段的他调任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兼党组书记。从此,朱九思先后担任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直到1984年离休。
华中工学院建校初没有名气,跟当时的许多工学院法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敢于竞争善于转化,实现了华中工学院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变,使新中国在院系调整背景下创办的这所工科大学迅速崛起,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理工文管(现在还有医)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的国家重点大学。他为华中工学院的创办和发展,也为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作出了有目共睹、世人称道的贡献,从而使他成为当代中国可圈可点、屈指可数的著名教育家。
明朝高士朱升曾应朱元璋垂询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方策,毛泽东古为今用,将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作为冷战时期中国的国策,而朱九思办华工,首先就是“高筑墙,广积才,多栽树”。“高筑墙”是守护校园,并且是筑很厚很高的混凝土墙,这既使华工校园环境相对安全,也为华工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广积才”是在全国延聘教师,特别是引进有“问题”但学有专长的人才。这是朱九思办华工最具胆识而又最为成功的人才措施。“多栽树”则主要是绿化校园,美化校园,给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栽树还具有象征意义,因为栽树与育人、树木与树人是相通的。今日华工有“森林大学”之誉,朱九思功不可没!
朱九思深知大学之本在教师。他办华工不止是独具慧眼,不仅实现了华中工学院综合性大学由过去教学型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的转,由本科教育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转卸虽然当代中国的大学受意识形态控制和政治运动左右,在他领导下的华中工学院同样难以实现真正的学术自由,甚至在1983年那场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他还领导批评了他担任名誉所长的华工哲学研究所一名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的所谓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从而使方兴未艾、在全国颇有名气的哲学研究所一下跌入低谷;但是,痛定思痛,重视大学之魂,确认和追求学术自由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却是教育家朱九思本真的复归,也是他知识分子出身的革命家的良知!
当代中国高等学校实际上是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单位组织,是附属于某个部门或地区机关的行政机构。其中重点大学又是部、省即中央与地方的双重领导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朱九思“意识到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监控模式,尤其针对那些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的院校更是如此”。他在这种政治性、行政化、部省双重领导体制下办华工,当然并不能像蔡元培、胡适之办北大、梅贻琦之办西南联大和清华、张伯苓之办南开、竺可祯之办浙大那样拥有独立自主权,甚至也不拥有李达在新中国办湖大(湖南大学)、武大那样的“上达帝听”的“通天”影响权;但是,他却有胆有识,富有远见,抓住机遇,居然能够在这种权力交错的政治性、行政化领导体制之中演出威武雄壮、有声有色的办学活剧,创获华中工学院崛起、挤身国内一流的奇迹!这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