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诗歌发展浅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北魏诗歌发展浅谈 摘要:自东晋以后,南北政权持续对峙,在文学方面南方文风极盛,对落后的北方文学产生重大影响,北朝文人在在南北交流过程中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其中北魏经历了由萧条到复苏的转型,是北朝文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大多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我们应当看到北魏诗歌在北朝文学中的地位,它是我们了解北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我们对北魏诗歌的发展做一些论述。 关键词:北魏;萧条期;复苏期;南风北进;风雅大盛 魏晋南北朝又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我国文学大发展的时代,但是其中的北朝文学历来不大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北朝文学的研究,也颇薄弱,甚至萧条。作为“中古文学”研究开山的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就没有只字论及北朝以后的文学著作虽然也有把北朝文学作为专门的专著来加以论述,但都主要是对《梁鼓角横吹曲》为中心的北朝民歌表示兴趣,对文人创作则一笔带过至于北魏一百余年的诗歌,更鲜有人注意,北魏的诗歌是我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魏近两百年的历程中,经历了由萧条到复兴。有当时自己鲜明的特点 北魏前期的萧条 从鲜卑拓跋氏进兵中原到魏孝文帝前的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北魏的诗赋创作确实呈现出一种彻底的萧条状态,历来史学家也都众口一辞,说这一时期是“文章殄灭”(《魏书》卷八十五《文苑卷》)、“文章道尽”(《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四)。《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序》中列举当时的名士:许谦、崔宏、宏子浩、高允、高闾、游雅等。真正算得上诗赋作家的寥寥无几。从现存史料看,北魏初年的文人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留居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文人,这些人中比较有名的是崔浩和高允,被称为“使北朝荒芜的文坛出现转机,堪称北朝文学的先驱”;另一部分是太武帝统一北方后由关中、凉州等地入为魏的文人如张湛、宗钦、段承根等 北魏前期文学的萧条不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这一时期的严酷险恶的政治环境。本来经过西晋末年长期混战,文人“迫于仓促,牵于战争,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北魏入据中原,拓跋氏对汉族士人心中还是充满了强烈的猜疑和深深的隔阂,经常造成鲜卑武人对汉族士人的无情杀戮,如崔浩的“国史之狱”,不但导致了河清崔氏一门的诛族的惨剧,又带来了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些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中原地区文化学术水平的家族的灭门之祸,由此造成了北魏前期文化的几乎中空的状况.。士族文人一方面大量藏匿甚至销毁自己的作品,使很多文章难以流传,如张湛:“每岁赠浩诗颂,浩常报答,及浩被诛,湛惧,悉烧之。(《魏书》卷五十二《张湛传》)。另一方面许多文人从此封笔,谈操翰濯墨为之色变,不敢从事文学创作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萧条之中孕育着复兴的希望。北魏入主中原,使得之前长期的各族混战渐趋停止,也给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魏太武帝即位后不仅完成了统一北方大业,而且也实行汉化的政策,北魏平定凉州后,把大批文人迁到平城,其中如张湛、宗钦、段成根等都很受黄河中下游士大夫的重视。他们和河北一带的士大夫广泛的交流,如宗钦有《赠高允》诗十二章,高允则写了《答宗钦》十三章;崔浩作《周易注》也曾和张湛、段成根等人研讨过。这批文人的到来,促进了河北士大夫们从事文化活动的兴趣。 除了凉州文化的影响外,河北一带原有的文化基础也起了很大作用,西晋末年,在河北地区的战乱相对较较少。汉末大儒卢植就是范阳涿人(今天的河北涿县),著名的郑玄晚年居于河北卒于河北。北方望族为崔氏、卢氏、李氏都世居黄河以北,另一望族荥县郑氏在西晋末年迁到冀州,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认为魏晋时期北方的清谈和玄学之风大约只限于河南洛阳一带,河北地区大体上仍然坚持汉代的儒学传统。同样的,那些凉州文人虽然多少受过玄学的影响,但是比起南朝深受清谈玄学影响的名士来说,仍相差不少。北方儒家思想盛行,再加上北方社会状况、自然条件等原因,使得北方文人在开始他们的文学活动时,就表现出对南方某些文艺不大欣赏。《郑羲碑》中曾记载:南朝宋齐间,北魏使者郑羲到齐,宋主派孔道均接待,期间行酒作乐,孔问:“乐其如何?”郑答:“哀楚有余而雅正不足,其细已甚,而能久乎?”很明显,久居河北,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郑羲对于南朝的《子夜歌》等曲子是很难接受的,在他看来,这类音乐只能是“桑间濮上,亡国之音”(《礼记·乐记》)。北方文人在艺术上只求“雅正”就是对南朝谢灵运、鲍照之作,也未必欣赏。无论是常景寄予心志的《赞四君诗》四首,还是阳固的《刺馋诗》、《疾幸诗》,或是卢元明意主刺世的《剧鼠赋》等,都表现出清词典正的特点。当然这一时期的诗歌也有相当大的不足,《魏书·文苑传》指出试看高允、宗钦的赠答诗,全用四言,手法拙直,了无师味,如《赠高

文档评论(0)

shimei19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