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凉山州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ocVIP

四川凉山州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川凉山州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oc

四川凉山州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凉山州边远山区,环境恶劣,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办学条件差,学校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不完备。要提高该地区教育质量,就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力量,加快移民搬迁的速度,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凉山州;贫困状况;教育状况;教育发展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2010年11月1日零时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凉山州常住人口为453.2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2.45%,彝族人口占49.13%;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3988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612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为20589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为50947人,文盲率为19.31%。以上数据显示,凉山州的教育状况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善。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历经二十多年的扶贫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明显改善,但整体上仍然落后于其他地方.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薄弱的基础教育,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原始的生产方式以及相生相伴的特殊的社会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都造成了凉山多个地区生活贫困,教育落后。   经济落后制约着民族教育,教育落后又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教育问题就成了党和政府及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关心的问题。笔者生长在凉山,又在凉山从事教育工作,也曾多次到不同的县、乡、镇去参观学习,对凉山的教育状况有所了解。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凉山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教育问题在全国贫困民族地区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策略,并且通过实践择优实施,那么在提高少数民族生活条件及少数民族教育质量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该地区贫困状况   凉山的多个县的很多个乡镇都位于大山深处,还有很多彝族住在二半山区或高山顶上,近年来已经有很多的彝族搬下山,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有很多的人一直住在山上,其贫困状况令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生活环境恶劣。   凉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人口多分布在高山、丘陵等地,离城区较远,各方面都不方便。很多地区为崇山峻岭,密林深沟,信息沟通困难,有时候能够听见声音,走起来就是大半天。大部分耕地分布在40度左右的陡坡上,在这样的土地上耕种难度大收成少,并且土地非常贫瘠不存在灌溉条件,水稻根本无法种植。又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只能种植玉米、土豆、荞麦等耐寒的低产粮食作物。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还时常面临因缺水断电而带来的不便,甚至在雨季的时候还会有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2. 山路崎岖,交通不便。   这些地区交通条件极其不便,山路大多是弯弯曲曲的,有些山路非常陡峭根本无法通车,只能靠骡子作为运送货物粮食的主要交通工具,但骡子也比较贵,养骡子也需要花钱,所以很多农家只能靠双肩背,他们在山上种的玉米土豆要背到山下去卖了,再购买米背上山。很多彝族住在高山顶上,进县城购物要花上几天的时间。笔者就亲身经历了从一个县城翻越几座高山到达一个有几十户彝族生活的地方,那里虽然水电基本保证,但用水要集中到一个地方去取,有些住户远的还要走几里路。交通闭塞导致物资交流和商品输出困难,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的老百姓与外界的沟通少,接受新鲜事物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   3.思想观念落后,素质有待提高。   住在山区的彝族人普遍具有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活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忠守故土的乡土观和多子多福的生育观。该地区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低水平生活状态中,老百姓普遍过着“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御寒,养鸡为换盐巴钱。”的生活。   很多人对彝族人的印象大多为“迂腐”“懒惰”“没素质”……作为凉山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但我们也应该从中反思,为什么会给别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可能很多坐火车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触,从西昌至成都的火车确实令人生厌,时常发生自己座位被霸占,钱物被盗的事情,再加上客流量大,过道和座位下面都睡满人,脚都没地方放。无论是观念落后还是素质低下,都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提高当地的教育质量。   二、该地区教育状况   凉山的彝族和其它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教育。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呈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教育形态。作为主体民族的彝族社会都把见多识广者视为“德古”能人,地位显要[3]。据笔者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总结出了凉山目前的教育状况。   1. 学校的发展不平衡。   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从学校数、入学率、大中专升学人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社会对教育的捐资都有力地证明:该地区民族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