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一、草市的广泛兴起和农村初级市场的形成 宋代的市镇总体上可分为草市和镇两种。其中,草市多为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和商业点,承担着农村初级市场的功能;镇是规模相对较大的经济中心地,起着农村中心市场的作用。 草市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现。在两浙地区,早在六朝时期,就兴起了不少草市,如吴兴郡(治今湖州)的陆市(又称新市)[1]、会稽郡(治今绍兴)的临浦市[2]等。但直到宋初,草市的数量仍相当有限,且大多只是相邻村落之间互通有无的一种交易场所。从北宋中期起,随着两浙社会经济的繁荣,商业活动由城市深入到乡村,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生产规模和流通范围不断扩大。如太湖流域的苏、湖、秀、常等州,是全国最著名的粮食产地和输出地之一,民间广泛流传有“苏湖熟,天下足”[3]、“苏常熟,天下足”[4]之类的谚语;婺州的纺织业十分发达,“号称衣被天下”;[5]位于浙西山区的睦州(严州),“民物繁庶,有漆楮林木之饶,富商巨贾多往来江浙”,[6]是重要的山货输出地。这种活跃的商品生产和流通,给两浙农村传统的自然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此基础上,各种草市大量涌现。据毕仲衍《中书备对》记载,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两浙路共有坊场河渡1238处,[7]其中相当部分即属于草市。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9《征榷考》云:“坊场,即墟市也,商税、酒税皆出焉。”假设在两浙路的坊场河渡中,一半为河渡,且一地数坊场(即一处草市同时设有酒坊和税务)的重复率为1/3,则草市的数量仍达200多个。宋室南渡后,两浙路的草市数量又有大幅度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仅目前尚有史可考的就有500多处,[8](p450-477)实际数量肯定还要多。即便以500处计算,其分布密度就已经相当高了。从地域密度看,两浙路约122622平方公里,[9]平均245平方公里即有1处;从人口密度看,南宋时期两浙路户口的最高记录是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的2898782户,[10](卷83玉牒初草)平均近5800户即有1处。特别是在浙西太湖平原和浙东沿海地带,分布尤为密集。如到南宋中期,太湖周边的平江(苏州)、嘉兴(秀州)、湖州等地,共有草市200多处。 与此同时,草市的形态也发生显著变化,其突出表现是:第一,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功能日益增强。早在北宋中期,两浙路草市的商业就已相当活跃。以前文提到的熙宁九年坊场河渡的情况为例,虽然两浙路的坊场数量在全国23路中居第12位,但年税收总额却仅次于成都符路而高居第2位,可见其个体商业发展水平较其他地区要高得多。特别是那些兴起于大中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线上的草市,商业尤为发达。如熙宁十年(1077年),杭州的龙山市、柏坎市,越州的龙山市,常州的岑村市,秀州的金山市、广阳市,温州的路桥市等,年商税额都在1000贯以上,几与一般县城相当;苏州的昆山市和杭州的浙江市更是分别高达7448贯和26446贯,与部分州级城市相当。[11](16之7至9)到南宋时期,两浙各地的草市商业更是空前兴盛,不仅像浙江、龙山之类的城郊草市,“商贾骈集,物货辐萃”,“车驰毂击,无间昼夜”,[12](卷21桥道,引冯楫中兴永安桥记)而且那些远离都市乃至地处山区的草市也十分活跃。如绍兴府城西北50里的禹会桥市,“桥边多酒楼”;[13](卷77舟中醉题)台州天台县山区的折山市,“折山山下簇人烟,一似吴儿笑语喧”。[14]第二,市场活动突破狭隘的地域限制,对外联系不断增强。北宋时,两浙路不少草市的对外商贸往来就已相当活跃,如处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严州淳安县云程市,“其水陆达杭、越、衢、建,凡舟车日夜之所奔走”。[15]迨至南宋,这种现象更为普遍。如平江府的许多草市与浙东、闽、广等地都有密切的商贸关系。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有臣僚上奏说:“黄姚税场系二广、福建、温、台、明、越等郡大商海船辐辏之地,南擅澉浦、华亭、青龙、江湾牙客之利,北兼顾迳、双浜、王家桥、南大场、三槎浦、沙泾、掘浦、肖迳、新塘、薛港、陶港沿海之税,每月南货商税动以万计。”[11](18之29)这里所说的黄姚、江湾、顾迳等草市,即分属于平江府嘉定、常熟、昆山等县。第三,专业性市场的大量出现。如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市场,诗人陆游曾以“明珠百舸载茨实,火齐千担装杨梅”[13](卷44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等诗句来赞叹这两个草市的兴盛;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年产盐量均在万石以上;嘉兴府(秀州)崇德县的濮院市(又名永乐市),是颇具规模的纺织业草市,“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16] 随着草市的广泛兴起和发展,到南宋中期,在两浙路的不少地区逐渐形成了密集的农村集市网络

文档评论(0)

jiyousi8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