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2.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一地理复习提纲必修2

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 、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 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贫富差距:负相关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通信发达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市中心CB外侧街道两侧 交通便捷,多层大厦人口密度、流量大人口昼夜差异大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城市边缘交通干线两侧 厂房巨大,烟囱高耸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企业单位职工住宅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环境不好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单独区域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