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硬译”论的旅行:历史转移与启示2011.docVIP

 鲁迅“硬译”论的旅行:历史转移与启示2011.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鲁迅“硬译”论的旅行:历史转移与启示2011

鲁迅“硬译”论的旅行:历史转移与启示 于德英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鲁迅的“硬译”论跨越时空之旅,在国内译界异化/归化的大讨论中与Venuti的“异化”并置一处。本文以赛义德的理论旅行为框架,考察了“硬译”形成的历史语境、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内涵、“硬译”旅行的历史转移情形及对当下翻译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鲁迅;硬译;理论旅行;硬译旅行;异化;历史转移;启示 The Traveling of Lu Xun’s “Hard Translation” Theory as Historical Transplant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Abstract: Lu Xun’s “hard translation” theory, after traveling across the historical and spatial distances, has been juxtaposed with “foreignization”, a term proposed by Laurence Venuti, in the heated disputes over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at home and broad. Basing the argument on Said’s traveling theory, 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understand its theoretical meanings by tracing how “hard translation” theory came into being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o explore its implications to present translation studies by analyzing how the theory has been transplanted historically. Key Words: Lu Xun’s “hard translation” theory; traveling theory; foreignization; historical transplanting; implications 1. 引言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鲁迅一生共翻译介绍了14个国家100多位作家的200多种作品,印成了33种单行本,300余万字。(王秉钦 2004:114-115)鲁迅翻译的文字比著作还多,然而,鲁迅研究的不足也是相当明显的:从数量上来说,鲁迅翻译的成果显得太少;从成果质量上来说,力作不是很多。(李春林、邓丽 2005:76)要激活鲁迅,要亲近鲁迅,就要把他带进当代的问题当中去。(罗岗、李芸 2004:42)。我们无须刻意地去激活鲁迅,因为他的“硬译”论在国内翻译界轰轰烈烈的异化/归化的大讨论中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与西方学者Laurence Venuti所提出的“异化(foreignizing strategy)”并置一处。主张异化的学者会引用鲁迅的“宁信而不顺”作为他们的正面论据,而主张归化的学者则以鲁迅译文的接受效果作为反面论据。如何在当下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这一语境中重新评估鲁迅的“硬译”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可以说,“硬译”和“异化”的相遇是跨时空旅行的产物。赛义德(1999 138-139)认为,任何理论或观念的旅行过程都包含三四个阶段: 首先,有一个起点,或类似起点的一个发轫环境,使观念得以生发或进入话语。第二,有一段得以穿行的距离,一个穿越各种文本压力的通道,使观念从前面的时空点移向后面的时空点,重新凸显出来。第三,有一些条件,不妨称之为接纳条件或作为接纳所不可避免之一部分的抵制条件。正是这些条件才使被移植的理论或观念无论显得多么异样,也能得到引进或容忍。第四,完全(或部分)地被容纳(或吸收)的观念因其在新时空中的新位置和新用法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改造。 涉及到本论题,则是鲁迅在何种情况下提出“硬译”?“硬译”如何穿越时空得以凸显?“硬译”在移植入的语境中被接纳或吸收的情况如何?“硬译”在新的时空中如何被改造?为此,本论文将考察“硬译”形成的历史语境、在当时历史语境中的内涵、“硬译”旅行的历史转移情形及对当下翻译研究的启示。 2. 鲁迅的译论:从意译向“硬译”的转变 鲁迅的译论产生于以“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为背景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转型时期,经历了从意译到“硬译”的演变历程。在外来军事、文化的侵略和冲击下,本

文档评论(0)

yunlaj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