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变法课件选修一.ppt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变法课件选修一.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4课 戊戌变法课件选修一

京师大学堂 京汉铁路 ? 导言: 1898年9月28日,阴霾笼罩下的北京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囚车押来了六位志士,在监斩官草草宣布了朝廷的判决后,刽子手操起屠刀……顿时鲜血染红了他们脚下这片多灾多难的大地。它宣告了波澜壮阔的戊戌变法运动的悲壮失败,也向人们警示: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道路是多么的坎坷,多么的曲折! 江宁高级中学 王东进 第4课 戊戌政变 课标要求: ⑴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⑵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⑶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阅读思考: 一、为什么要变? 二、变什么? 三、康梁为变法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四、怎样变? 五、变的结果如何? 六、变的意义是什么?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思考一: 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是谁?为了阻挠破坏维新变法运动采取了哪些措施? 思考二: 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是谁?为了反击旧势力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一、新旧势力的交锋 :新政措施的推行 :慈禧太后为首 :光绪皇帝为首 ①慈禧解除翁同龢职务 ②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 ④荣禄等人暗中勾结密谋慈禧训政 ③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抵制新政 ①光绪帝革去礼部两尚书及四待郎职务 ②任命谭嗣同等为“军机四卿” ③拉笼袁世凯 ④游说列强争取支持 :光绪帝和维新派形势危急 1、背景 2、代表人物 3、举措 4、态势 旧势力 新势力 旧势力 新势力 二、百日维新的失败 ①谭嗣同密谕拜访袁世凯,企图逼慈禧太后彻底交权 ②光绪帝接见了伊藤博文 ①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囚禁光绪帝,重新主政 ②逮捕维新人士,屠杀“戊戌六君子” ※ 1、导火线 2、过程 京师大学堂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思考一: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这说明了什么? 思考二: 戊戌变法有何历史意义?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⑴根本原因 失败原因 :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悬殊的力量对比是失败的根源) ⑵重要原因 ①领导无力: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 ②缺乏群众基础:脱离人民群众; ⑤变法手段单一:采取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③存在依赖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没有掌握实权的光绪皇帝和极少数帝党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的幻想; 认识: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漫长而又坎坷的。 ④新政无法落实:地方官员的阳奉阴违; 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为什么?) 2、政治: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为什么?) 3、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 4、思想: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启蒙性。(为什么?) 5、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6、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三、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比较 国际环境 具体措施 领导力量 社会背景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项目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 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大刀阔斧,行之有效 变法法令大多成为 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列强侵略亚洲其它国家。 帝国主义时期;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高潮。 思想文化传统:日本知识分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说普及早。(补充) ㈠内容:中国维新思想要求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㈡作用:1.法国启蒙思想为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成为强大的思想武器.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 2.中国维新思想促成了戊戌变法,力图改变中国的现状,以实现独立、进步和富强,但变法却如昙花一现,很快夭折了。 ㈢原因:1.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远不如18世纪的法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突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因而维新思想缺乏坚实强固的社会基础,其革命性远逊于法国启蒙思想。 2.法国启蒙思想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体系,而维新思想则是在中国社会封建传统十分顽强和民族危机急剧加深的条件下仓促形成,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 1994年高考题:19世纪末中国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相比两者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为什么? 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