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大气环境”部分考点精析精练学法指导.doc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部分考点精析精练学法指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地理“大气环境”部分考点精析精练学法指导

“大气环境”部分考点精析精练 江苏木渎 马莉莉 一、知识整合 考点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 低层大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成分 主要分布的层次 主要作用 干洁空气 N2 对流层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O2 对流层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CO2 对流层 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O3 平流层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水汽 对流层 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固体杂质 对流层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的垂直分布 名称 分布高度 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 因地因时而异: ①低纬大于高纬: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②夏季大于冬季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受热越多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该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对流;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就越大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的范围 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该层中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在22~27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水汽、杂质极少,能见度好,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 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该层下部冷上部热,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 高层 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气压很低,空气密度很小 距离地球远,受地球的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此处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3.逆温现象 (1)含义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一般情况下,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 (2)成因 ①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很快辐射冷却,贴近地面的大气层也随之降温。由于空气愈靠近地面,受地面的影响愈大,所以,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多,离地面愈远,降温愈少,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夏季夜短,逆温层较薄,消失也快;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②空气平流: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一般来说,温差越大,逆温越强。 ③空气下沉:常发生在山地,又称为地形逆温。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④锋面因素:对流层中,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密度小,爬升到冷空气的上面,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过渡区锋面。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比较显著,也会出现逆温。 (3)影响 不管是何种原因形成的逆温,都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很大影响,它阻碍了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妨碍了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所以逆温现象产生后,会形成大雾天气,加重空气污染。 考点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热力状况 形式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作用的波长范围 作用特点 实例 意义 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臭氧(平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 紫外线、红外线 吸收强烈,有选择性,对可见光吸收很少,可透视到地面 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反射 水滴、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 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①阴天,白天的气温一般不高;②世界上最高气温不在赤道,而在20°N~30°N的沙漠地区 散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可见光短波(蓝紫光最易)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①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②日出前、日落后,天空仍然明亮 保温效应 大气逆辐射 云层 各种波长 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 ①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②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2.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1)纬度:一是影响到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从而直接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同时导致太阳辐射通过大气路程的长短产生差异,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强弱之分,从而间接影响到太阳辐射的强弱。二是影响到白昼的长短,从而影响到日照时间长短导致太阳辐射的多少。 (2)天气:天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